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pdf
pdf文件
121.1M

T/CSPSTC 80—202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afety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ncealed channels

2021-12-16发布                                                                        2021-12-31实施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发  布 出  版

T/CSPSTC 80—202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2

5   安全检测方法     4

5. 1   基本要求      4

5. 2   外观检查方法      5

5. 3   结构检测方法      7

5. 4   隐患探测方法   10

6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    11

6. 1   基本要求    11

6. 2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    11

7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    12

7. 1   基本要求    12

7. 2   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12

7. 3   暗渠化河道结构检测    13

7. 4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    14

8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检查    14

8. 1   基本要求    14

8. 2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本体检查    14

8. 3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周边土体检查   15

9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    15

9. 1   基本要求    15

9. 2   暗渠化河道功能安全评估    15

9. 3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评估    16

9. 4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安全评估    20

9. 5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复核验算    21

9. 6   暗渠化河道安全综合评估    23

10   检测与评估成果及信息化管理     23

10. 1   基本要求      23

10. 2   检测与评估成果      23

I

T/CSPSTC 80—2021

10. 3   信息化管理      24

10. 4   安全设计      25

10. 5   运行维护      25

附录 A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里程 、缺陷 、隐患编号原则   26

附录 B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27

附录 C (规范性)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      40

附录 D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检测评估表格    50

参考文献     59

T/CSPSTC 8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本文件由深圳市水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出 。

本文件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水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深圳市施罗德工  业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  司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粤达科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隆科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  份有限公司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易探检测有限公司 、湖南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省宏泰水利水电质量检测  有限公司 、瑞排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龙岗排水有限公司 、深圳市  宝安排水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水星环境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通  物探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腾鼎鑫市政工程  有限公司 、深圳市水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深圳市厚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扬州市政管网有限公司 、创新  联盟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标准联合咨询中心股份公司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奇 、陆超 、黄世强 、胡清龙 、宋有聚 、丁志 良 、吴从林 、陈宗刚 、李博 、蔡然 、 付东王 、刘凤茹 、陈密 、陈凯 、谢向前 、李战 、唐力 、祝显学 、郑洪标 、储征伟 、赵军 、王蕾 、王崇宇 、秦强 、 周勇 、李宁 、刘旭辉 、闫海龙 、朱海东 、冷冬灵 、张永命 、朱东阳 、李万荣 、余海忠 、李彦生 、吴怡锋 、林潮 、 龙凤华 、杨佳 、刘建 、吴遥 、李逸之 、孟磊 、陈思宇 、张建成 、邹安平 、李继民 、罗南 、赖东杰 、曾庆彬 、彭艳华 、 黄小平 、胡雍 、李萍 、张功良 、曹钧恒 、黄棚兰 、周志勇 、吴兵 、王远峰 、张治 、潘文俊 、吕兵 、冯成会 、鞠建荣 、 龚俊 、王烽 、徐远思 、祁东东 、邹醇明 、宋纯 、罗伟争 、张俊慧 、王伟 、卢成绪 、郝宇花 。

T/CSPSTC 80—2021

引        言

城市暗渠化河道是城市排水防汛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 在确保城市雨污水有序收集 、运输和治 理 , 维护城市日常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随着城镇的大规模建设与扩展 , 部分城市河道暗渠化现 象较为普遍 , 尤其在城市中心区 、建成区 、人口稠密区的河道暗渠化更为常见 。 暗渠化河道因建成时间 较早 、建设标准较低 , 长期超负荷运行且受雨污混流的侵蚀 , 导致部分暗渠化河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 患 , 是近年来地面和道路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

城市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是一项集检测 、检查及分析 、设计复核计算 、结构安全评估及周边 土体空洞隐患评估于一体的技术性工作 , 但国内尚无针对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方面的技术标 准 , 给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及管理造成诸多不便 。 因此 , 在实际工作中亟需编制具有指导性 和针对性的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

本文件的制定 , 有利于保障暗渠化河道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安全 , 确保暗渠化河道安全运行管理 , 有 利于预防地面塌陷 , 进一步提升城市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标准化程度 。

T/CSPSTC 80—202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方法技术要求 , 并给出了成果评定的程序 。

本文件适用于对既有暗渠化河道结构及其附属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检测与评估 , 新建暗渠化河道 、市 政排水暗涵暗渠安全检测与评估可参照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 注 日期的引用文 件 ,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

GB/T 3836(所有部分)    爆炸性环境

GB/T 21740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8827(所有部分)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T 503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 50784—2013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CJJ6   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T 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CJJ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6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T 100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

JGJ/T 136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384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SL 191—2008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T 291. 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 1部分:物探

SL/T 35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SL 379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SL 713   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

T/CSPSTC 80—202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 1

暗渠化河道     concealed channels

因建设开发需要 , 将原天然河道人工硬质渠化且覆盖的河道 。 注 :  不包括河道桥涵 。

3.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     safety detection of concealed channels

为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需要 , 采用检查 、检测 、监测 、试验等方法或物探 、测量手段 , 获取暗渠化河道 的位置 、断面及结构尺寸 、外观及变形 、结构强度及缺陷 、结构耐久性 、功能符合性 、运维设施完整性和周 边土体及隐患等相关数据及结果的过程 。

3. 3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     safety assessment of concealed channels

根据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结果 , 结合相关技术标准和结构安全复核验算 , 分析判断暗渠化河道各单 元的分项安全等级及其安全性类别 , 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估暗渠化河道的安全类别 。

3. 4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     structural safety of concealed channels

暗渠化河道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 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的能力 , 以及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 生后 , 仍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的能力 。

3. 5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structural defect of concealed channels

暗渠化河道结构本体遭受损伤 , 影响其强度 、刚度和耐久性的缺陷 。

3. 6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缺陷     founctional defect of concealed channels 导致暗渠化河道过水断面发生变化 , 影响其畅通性能的缺陷 。

3. 7

隐患探测     detecting hidden defects

探测暗渠化河道周围土体中空洞 、脱空 、疏松体等安全隐患 。 3. 8

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appearance inspection of concealed channels

采用高清摄像 、微光或红外成像 、激光灰度影像 、声呐等成像技术 , 对暗涵内壁结构进行外观检查的 方法 。

4   基本规定

4.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包括现状调查 、安全检测 、复核验算与评估等内容 , 因流态变化引起 的安全问题不包括在本文件范围 。

T/CSPSTC 80—2021

4.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

a)    接受委托或任务 ;

b)    收集项目资料,开展现状调查 ;

c)    编制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大纲,提出安全检测内容及要求 ;

d)    开展现场安全检测,包括外观检查 、功能检查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检测和运维设施检查等 ;

e)    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和安全检测结果,对暗渠化河道的过流能力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 、运行维护 设施安全性进行复核与评估 ;

f)    编制安全检测与评估成果,确定暗渠化河道安全等级,提出处理建议和应急对策措施,并录入 信息化管理系统。

4. 3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频次需要遵守下列要求。

a)    首次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在完工验收后 5 年进行,以后宜每隔 3 年 ~5年进行 1 次;未及时组织 完工或验收的,首次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在质保期满后 5 年内进行。

b)    暗渠化河道的承载力 、土体应力或排水条件等外界条件较设计初期发生较大变化的,或已改变 暗渠化河道的使用功能的,应及时进行安全检测与评估。

c)    暗渠化河道已经运行 20年及以上的,或存在功能性 、结构性病害和安全隐患,且未进行处理仍 在运行的,应增加安全检测与评估频次。

d)    当遭遇接近或超过设防等级的地震 、暴雨 、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或发生可能导致暗渠化河道 严重损伤的爆炸 、火灾等事故,应及时进行安全检测与评估。

4. 4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分单元进行,并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检测与评估单元应按主河道 、支流河道划分 ;

b)   主河道和各支流河道检测单元宜根据外观检查结果,按不同结构形式 、功能特性或缺陷特 点,以伸缩缝 、变形缝或沉降缝为分界线划分单元 ;

c)    单个单元长度不宜超过 120m ;

d)    各单元内的检测项目及内容应符合安全评估要求 ;

e)    评估单元划分可根据综合检测成果进行调整,评估单元划分应更加合理。

4. 5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单位应具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检测资质。

4. 6   开展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前,应充分收集下列资料。

a)    暗渠化河道区域地形图(电子版),比例尺不应小于 1 :  1000。

b)    暗渠化河道工程勘察 、设计资料,应包括 :

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 ;

2)    设计依据 、设计和竣工图纸及河道位置 、里程 、埋深 、结构 、尺寸 、材质 、流向 、流量及检修井 位置 、结构等资料,以及设计变更资料 ;

3)    其他相关地质 、设计资料。

c)    暗渠化河道施工 、运行维护和加固消缺等资料,应包括 :

1)    河道工程施工技术总结 、工程质量检测与评定 、工程质量事故与处理 、工程竣工验收等 资料 ;

2)    河道运行维护记录 、历史加固消缺资料及上覆建筑 、地面道路 、使用功能 、运行方式变化情 况等 ;

3)    历次质量检测 、环境检测 、安全监测资料及安全检测与评估报告等 ;

4)    当地水文 、气象资料,以及河道相关水系 、道路交通等资料。

4. 7   对于结构复杂 、安全风险较大或运行环境复杂的暗渠化河道,在开展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前,应进

T/CSPSTC 80—2021

行现状调查 , 并遵守下列要求:

a)    调查暗渠化河道沿线及周边地物 、地貌 、交通情况 , 以及沟渠 、管涵 、水系及连通情况等 ;

b)    调查暗渠化河道上盖建筑 、地面道路 、检查井 、进出口位置及结构等 ;

c)    调查暗渠化河道的断面尺寸 、埋深 、材质 、结构 、水位 、水量 、水质 、淤积及有毒有害气体等 ;

d)    暗渠化河道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病害 、隐患和疑点 , 以及现场检测作业主要危险源 ;

e)    现状调查结果应形成报告或记录 , 并提出安全检测项目和内容的建议 。

4. 8   根据委托要求 , 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现状调查结果 , 制定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大纲 , 应包 含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暗渠化河道工程概况 ;

b)    安全检测与评估的目的 、范围及要求 ;

c)    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依据 ;

d)    安全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

e)    安全检测与评估人员及进度计划 ;

f)    现场检测安全专项方案 , 以及质量 、环境和职业健康保证措施 ;

g)    现场交通组织 、河水调度配合及要求 ;

h)    拟提交的安全检测与评估成果等 。

4. 9   现场检测作业宜优先选用无损方法 , 避免对结构造成损伤 。 当采用微破损或破损方法检测时 , 不 应影响结构安全 , 并及时对破损处进行修复处理 , 修复后应达到或高于原设计要求 。

4. 10   暗渠化河道现场检查和检测作业安全应符合 CJJ6 的规定 , 涵内检测作业设备应符合GB/T 3836 (所有部分)的规定 。

4. 11   暗渠化河道坐标应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桩号宜与其里程一致 , 检测发现的每个缺陷 、隐患 应具有里程坐标和唯一标识 。

4. 1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以面向水流方向定义左右 , 里程桩号从每段箱涵下游往上游编排 , 里程 、缺 陷 、隐患编号参照附录 A。

4. 13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检测暗渠化河道的结构断面尺寸 、变形情况和过流能力 , 并根据检测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件 的要求评估该单元的功能安全等级 ;

b)    检查暗渠化河道的外观质量和渗漏情况 , 检测暗渠化河道的结构尺寸 、内部缺陷 、材料强度及 耐久性 , 并根据检测结果和复核验算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件的要求评估该单元的结构安全 等级 ;

c)    探测暗渠化河道周边和地面空洞 、不密实体等隐患 , 并根据探测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件的要 求评估该单元的环境安全等级 ;

d)    检查暗渠化河道运行维护设施的齐备性 、可靠性及安全性 , 并根据检查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 件的要求评估该单元的运维设施安全等级 。

4. 14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应以单元为评估单位 , 在完成分项危害评级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安全评 估 , 最终对河道进行综合评估 。

5   安全检测方法

5. 1   基本要求

5. 1. 1   开展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前 , 应评估现场检测安全条件 , 并选用合适 、安全的检测方法 。

T/CSPSTC 80—2021

5. 1.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在满足探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探测深度较大的隐患探测 方法。

5. 1. 3   暗渠化河道采用物探方法探测得到的隐患结果应进行验证,其中,空洞类隐患异常验证比例宜 为 100% ;脱空和严重疏松体类隐患异常验证比例不宜小于 20%,且不宜少于 3处 。验证方法可采用洛 阳铲 、钻探 、触探 、开挖验证或采用不同物探方法进行比对。

5. 2   外观检查方法

5. 2. 1   人工检查方法

5. 2. 1. 1   人工检查方法主要采用目视检查,并携带照相机 、摄像机 、量尺 、塞规器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检 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暗渠化河道上方及邻近的路面(或土体)沉降 、裂缝和积水情况 ;

b)    检查井井盖 、盖框 、防坠网的完好情况 ;

c)    检查井的冒溢和积水情况 ;

d)    检查井周边的异味 ;

e)    暗渠化河道内部的沉降 、变形 、裂缝 、坍塌 、渗漏 、残墙 、淤积情况 ;

f)    其他缺陷和异常情况等。

5. 2. 1. 2   采用人工检查暗渠化河道应遵守下列规定。

a)    现场检查前,应制作检查段的标示牌,包括检查标段 、起始地点 、检查 日期等信息,并保留空白 区便于填写检查发现的缺陷或异常情况。

b)    当检查发现缺陷或异常情况时,应在标示牌上注明缺陷或异常位置及大致情况,将标示牌靠近 缺陷或异常部位拍摄照片或摄像。 拍摄照片的分辨率不应低于 300万像素,摄像的分辨率不 应低于 30万像素,画面应清晰。

c)    对于检查发现的沉降 、变形 、裂缝 、坍塌 、渗漏 、残墙 、淤积等情况应进行量测。

d)    现场检查应及时填写记录表,记录内容应全面 、详实。

5. 2. 2   摄像检查方法

5. 2. 2. 1   采用摄像检查暗渠化河道应符合下列条件 :

a)    摄像装置可安装在遥控无人潜水器 、管道爬行器 、无人船等无人搭载平台上进入暗渠化河道内 进行检查,或由潜水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携带摄像装置进入暗渠化河道内部检查,且符合安全 规定 ;

b)    适用于检查暗渠化河道水面以上部分和水下能见度大于 1 m 的水下部分。

5.2.2.2   摄像检查设备性能和指标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

a)    用于搭载摄像装置的无人搭载平台需要具有较强的通行能力,可水陆两用和远程控制与观 察,能避开或越过危害程度等级 2级及以下的沉积物 、树枝 、树根 、砖头石块等障碍物 ;

b)    无人搭载平台应具备测距功能,测距精度应优于 0. 1 m ;

c)    无人搭载平台应配有辅助光源系统,宜采用无影光源,灯光强度宜可调,摄像区域内的光照度 不小于 50 lx ;

d)    摄像装置应适应积水 、淤积 、潮湿环境,宜具有全景摄像功能,可进行平扫与旋转 、仰俯与旋转 、 视频与拍照 、变焦等操作 ;

e)    摄像装置宜选用高感光度 、高清彩色摄像头,可清晰观察前方 10m 范围内宽度为 5 mm 的条 状物体。

T/CSPSTC 80—2021

5.2.2.3   摄像检查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a)    摄像检查设备宜从检查井或暗渠化河道进出口进入。

b)   摄录的影像宜带有尺寸信息或相对的尺寸信息 , 尺寸量测偏差不大于暗渠化河道断面小边长 的 1/20。

c)    在行进检查过程中 , 不应使用摄像镜头变焦功能;当使用变焦功能时 , 摄像装置应保持在静止 状态。

d)    摄像检查的影像记录定位误差应在 ±0. 5 m 范围内。

e)    拍摄的影像应清晰 , 可识别宽度 0. 1 mm 及以上的裂缝;对于管道连接和检查发现的异常渗 水 、裂缝 、大规模变形坍塌 、异物侵入与淤堵 、钢筋明显锈蚀 、墙基淘空 、混凝土剥蚀脱落等缺陷 部位应进行细部放大摄像 , 细部结构清晰可辨。

f)    当摄录的影像不清晰或无法识别缺陷时 , 应进行重复检查。

5. 2. 3   声吶检查方法

5. 2. 3. 1   采用声呐检查暗渠化河道需要遵守下列条件。

a)    声呐装置可安装在遥控无人潜水器 、管道爬行器 、无人船等无人搭载平台上进入暗渠化河道内 进行检查。

b)    适用于检查暗渠化河道水深大于 30cm 的水下部分。

c)    检查暗渠化河道的淤积深度和断面变形时可选用断面声呐 , 检查暗渠化河道结构表面破损状 况时可选用侧扫声呐;检查暗渠化河道淤积深度 、断面变形和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可优先选 用二维声呐 、三维声呐。

5.2.3.2   声呐检查设备性能和指标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a)    无人搭载平台的性能应符合 5. 2. 2. 2 a) 、b) 、c)的相关规定 ;

b)    无人搭载平台应配置三向姿态传感器 , 能测量和读取姿态数据 ;

c)    声呐频率宜为 0. 5 MHz~2. 5 MHz, 声呐扫描范围不应小于暗渠化河道的最大对角线。

5.2.3.3   声呐检查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a)    声呐检查设备宜从检查井或暗渠化河道进出口进入。

b)    现场检查前 , 应实测河水的声波速度 , 并对声呐系统进行校准。 声呐检查淤积深度的精度应优 于 5 cm , 检查断面变形的精度应优于 3 cm , 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的分辨率应优于 10cm× 10cm。

c)    采用断面声呐 、二维声呐或三维声呐检查淤积深度和断面变形时 , 应读取姿态数据进行位置 修正。

d)    采用侧扫声呐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应根据声呐扫描范围规划航迹线 , 确保各航迹线的声 呐扫描范围重合且拼接后的声呐图像覆盖全河道。

e)    采用二维声呐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声呐发射接收平面与检测表面的交角宜控制在 10

40 , 并根据声呐视角调整测线间距 , 确保各测线拼接后的声呐图像覆盖全河道。

f)    采用三维声呐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声呐点云密度不应小于 1点/cm2 。

g)    声呐检查的定位误差应在 ±0. 5 m 范围内。 在被检河段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应各进行 1 次河道 断面重复测量。

T/CSPSTC 80—2021

5. 2. 4   三维激光扫描法

5. 2. 4. 1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检查暗渠化河道需要符合下列条件:

a)    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安装在遥控无人潜水器 、管道爬行器 、无人船等无人搭载平台上进入暗渠化 河道内进行检查 , 或由潜水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携带三维激光扫描仪进入暗渠化河道内部检 查 , 且符合安全规定 ;

b)    适用于检查暗渠化河道水上部分的检测及变形监测 。

5.2.4.2   三维激光扫描装置的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无人搭载平台的性能应符合 5. 2. 2. 2 a) 、b) 、c)的相关规定 。

b)    三维激光扫描仪应满足下列技术参数:

1)    最大测距应大于 50 m ;

2)    25m测距精度应优于 ±3mm ;

3)    出射光斑直径应小于或等于 4 mm ;

4)    激光散射角应小于或等于 4 mrad ;

5)    水平视野范围应为 360。;

6)    垂直视野范围应大于或等于 270。;

7)    水平角度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 0. 018。;

8)    垂直角度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 0. 018。。

5.2.4.3   三维激光扫描法检查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三维激光扫描装置宜从检查井或暗渠化河道进出口进入 , 且分检查井段进行 。

b)    测站式三维激光扫描的测站间距不应大于暗渠化河道断面小边长的 3倍;应在检查井 、分支口 等正中位置增设测站进行三维激光扫描 。

c)    三维激光扫描测距精度应优于 3 mm , 点云密度应大于 4点/cm2 。

d)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进行变形监测时 , 对于重要的特征断面宜采用粘贴或固定强制对中的黑白 十字反射板的方式 , 并固定对比断面进行定期监测 。 监测点间距中误差应在± 5 mm 范围 内 , 特征点水平和垂直中误差应在 ±10mm 范围内 。

e)     采 用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仪 检 查 暗 渠 化 河 道 内 部 彩 色 影 像 时 ,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点 云 密 度 应 大 于 4点/cm2 。

f)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查暗渠化河道内部灰度影像时 ,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密度不应小于 1点/cm2 。

g)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拼接可选用特征点拼接 、绝对坐标拼接等方法 。 拼接半径不应大于暗渠化 河道断面小边长的 5倍 , 点云拼接重叠率宜大于 50% , 拼接误差应在 ± 1 mm 范围内 , 拼接后 的点云最大间距应在 ±5mm 范围内 。

5. 3   结构检测方法

5. 3. 1   暗渠化河道结构检测主要包括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内部缺陷 、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结构厚度 、混 凝土钢筋分布及锈蚀 、砌筑砂浆强度 、碳化深度等 。

5. 3. 2   结构检测方法选择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强度检测宜选用回弹法 、超声波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 、钻芯法 。

b)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包括内部空洞 、不密实等 , 宜选用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超 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 必要时宜采用钻取芯样试件进行验证 。

T/CSPSTC 80—2021

c)    混凝土裂缝检测应先进行裂缝调查 , 测量裂缝长度和宽度 , 估计裂缝深度 。裂缝深度检测宜选 用超声波法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 有钻孔时宜采用钻孔全景数字成像法 。

d)    混凝土结构厚度检测宜选用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钻 孔法 。

e)    混凝土钢筋分布检测宜采用电磁感应法 、探地雷达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 锈蚀检测宜采 用半电池电位法 。

f)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宜采用回弹法 、贯入法 。

g)    碳化深度检测宜采用酚酞试验法 。

5. 3. 3   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强度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设备应包含回弹仪 、超声波检测仪等 。

2)    回弹仪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T 352的相关规定 。

3)    钻芯法设备应包括钻芯机 、锯切机和磨平机 、补平装置(或研磨机) 、钢筋探测仪等 。设备 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GJ/T 384的相关规定 。

b)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a)的相关要求 。

2)    冲击—回波法检测设备应包括冲击器 、传感器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应符合 SL 713的相关规定 。

3)    探地雷达设备应包含主机 、天线 、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T 291. 1 的相关规定 。

4)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仪器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具有多个横波换能器阵列排布的发射与接收系统 , 应有采集 、处理 、存储等功能 , 能够

实时显示线 、面 、三维扫描影像功能 ;  换能器应采用干耦合点接触 ;

 工作频率范围宜为 25KHz~85KHz 。

c)    混凝土裂缝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应满足 5. 3. 3 a)的相关要求 。

2)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仪器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3)    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钻孔摄像仪器设备的图像分辨率应大于 500像素/cm2 , 图像采样速 率应大于 20帧/s 。全景数字成像仪器应具有同步自动拼接展开图功能 , 摄像仪器应具有 同步录像及孔深 、方位等参数实时显示功能 。

d)    混凝土结构厚度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a)的相关要求 ;

2)    冲击—回波法检测设备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3)    探地雷达设备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e)    混凝土钢筋分布及锈蚀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磁感应法检测设备宜为钢筋探测仪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 713的相关规定 ;

2)    探地雷达设备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3)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仪器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4)    半电池电位法检测设备应包含 自制铜-硫酸铜参比电极 、直流电压表 、电瓶夹头 、导线 等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 713的相关规定 。

T/CSPSTC 80—2021

f)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砂浆回弹仪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50315的相关规定 ;

2)    贯入法检测设备应包含贯入式砂浆强度检测仪和数字式贯入深度测量表 , 技术要求应符 合 JGJ/T 136的相关规定 ;

g)    碳化深度检测设备应包含电动冲击钻 、1. 0%酚酞溶液(含 20%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钢尺(或 游标卡尺)等 。

5. 3. 4   现场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选用回弹法 、超声波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 、钻芯法 , 现场检测应遵守 SL 713 的相关规定 。

b)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1)    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应遵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还需要遵守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前应采集正常密实混凝土的探地雷达图像为基准图像 ;  天线频率宜在 400MHz~2000 MHz 范围内选择 ;

 检测应采用连续剖面法 , 道间距不应大于 2 cm 。

3)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适用于探测埋深 150cm 以内的混凝土内部缺陷 , 现场检测需要 遵守下列规定 。

 测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 不平整处应打磨平整 , 测试表面不宜有涂层和松散颗粒 。应 保证测试周围 10m 范围内无连续机械振动干扰 , 以及其他声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应采用试验选定的参数进行测试 , 同一个测网应采用相同的测试参数 , 换能器应与混 凝土测试表面紧密贴合 。

 测网布置时 , 测线方向宜沿混凝土构件轴线方向或垂直于缺陷走向布置 , 测线间距宜 为 10cm~30cm , 测点间距宜为 10cm~20cm 。

c)    混凝土裂缝深度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1)    超声波法应符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应满足 5. 3. 4 b)的相关要求 。

3)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检测缓倾角裂缝时 , 应沿裂缝布置成像带 , 长度包含裂缝长度 , 宽 度应大于裂隙估算范围 。

4)    钻孔全景数字成像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段应无套管 , 孔壁干净 ;

 现场测试前 , 应根据钻孔孔径等情况选择最佳摄像焦距 、光圈 ;

 测试过程中应实时监视探管前方影像 , 发现有异物阻挡时 , 应降低探管前进速度或停 止观测 , 待清除异物后再进行观测 。

d)    混凝土结构厚度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1)    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钻孔法应符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适用于探测结构厚度小于 150cm 的混凝土 , 现场检测应符合下 列规定 。

 测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 不平整处应打磨平整 , 测试表面不应有涂层和松散颗粒 。应

保证测试周围 10m 范围内无连续机械振动干扰 , 及其他声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应采用试验选定的参数进行测试 , 以能清晰显示混凝土底界面反射为宜 。

 每个检测单元的测区不宜少于 3个 , 每个测区的检测长度不宜小于 1 m 。

T/CSPSTC 80—2021

e)    混凝土钢筋分布及锈蚀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1)    电磁感应法 、探地雷达 、半电池电位法应符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电磁感应法适用于检测面层钢筋分布;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适用于检测面层和底层 钢筋分布 。

3)    当混凝土厚度小于 200mm 时 , 探地雷达适用于检测面层和底层钢筋分布;当混凝土厚度 大于 200mm 时 , 探地雷达适用于检测面层钢筋分布 。

4)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现场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测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 不平整处应打磨平整 , 测试表面不应有涂层和松散颗粒 。应 保证测试周围 10m 范围内无连续机械振动干扰 , 及其他声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应采用试验选定的参数进行测试 , 以能清晰显示面层钢筋 、底层钢筋和混凝土底界面 反射为宜 。

 检测时仪器的长轴应与被测钢筋垂直 , 测线垂直于被测钢筋 , 测点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

f)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可采用回弹法 、贯入法 。 回弹法应符合 GB/T 50315的相关规定 , 贯入法应 符合 JGJ/T 136的相关规定 。

g)    碳化深度检测可采用酚酞试验法 , 现场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1)    采用电动冲击钻在测区内钻一个直径 20mm 、深 70 mm 的孔洞 , 并将孔洞内的粉末清除 干净 。采用 1. 0%酚酞溶液滴在孔洞内壁边缘处 , 采用钢卷尺(或游标卡尺)测量碳化深度 (不变色区的深度) , 读数精度为 0. 5 mm 。

2)    每个检测单元的测区不宜少于 10个 , 并尽量均匀分布 。

5. 4   隐患探测方法

5. 4. 1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宜选用探地雷达 、高密度电法 、瞬变电磁法 、地震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 、天 然源面波法 、钻孔取芯法等 , 亦可根据实际工况选用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探测 。

5. 4. 2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探地雷达适用于探测暗渠化河道的上方 、底板 、左边墙 、右边墙与周边土体的松散土体 、空洞等 目标体且满足下列条件 。

1)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的介电常数应存在明显差异 , 电性相对稳定 , 电磁波反射信号明显 。

2)    目标体与埋深相比应具有一定规模 , 埋深不宜过大 。探测 目标体垂直方向上的厚度应大 于探测时所用电磁波在周边介质中有效波长的 1/4, 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应大于所用电磁 波在周边介质中的第一菲涅耳带直径的 1/4;区分两个水平相邻的探测 目标体时 , 探测 目 标体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大于第一菲涅耳带直径 。

3)    相对于天线尺寸 , 探测表面宜平整 , 无障碍 。

4)    测区内不宜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等较强的电磁干扰 。

b)    高密度电法 、瞬变电磁法适用于探测暗渠化河道外侧的松散土体 、空洞等目标体应满足下列 条件:

1)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电性差异 ;

2)     目标体相对于埋深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

3)    测区内无较强的游散电流 、大地电流或其他电磁干扰 。

c)    地震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 、天然源面波法探测暗渠化河道外侧的松散土体 、空洞等目标体应 满足下列条件:

T/CSPSTC 80—2021

1)    进行地震反射波法探测时 ,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 ;

2)    进行瞬态面波法 、天然源面波法探测时 ,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大于 20%的面波 波速差异 ;

3)     目标体相对于埋深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5. 4. 3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 SL/T 291. 1 的相关规定。

5. 4. 4   暗渠化河道隐患现场探测应遵照 SL/T 291. 1、CJJ/T 7 的相关规定执行。

6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

6. 1   基本要求

6. 1. 1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应对全部单元进行检测 , 包括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

6. 1. 2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环境 、作业  安全及检测方法特点等因素 , 选择适用的方法 , 并利用不同方法相互佐证 , 验证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6. 2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

6. 2. 1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应包含下列内容:

a)    查明暗渠化河道的长 、宽 、高 、横纵断面等尺寸信息 ;

b)    检测暗渠化河道的淤积 、冲刷现状 ;

c)    暗渠化河道内及进出口是否存在残墙 、坍塌 、异物侵入 、淤堵等影响断面的情况。

6. 2. 2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方法选择宜遵守下列规定。

a)    暗渠化河道的长 、宽 、高 、横纵断面等尺寸信息检查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检测或人工直接量测 方法检测。

b)    暗渠化河道淤积 、冲刷断面 , 当暗涵内水深小于 30 cm 时 , 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结合测杆进 行检测;当暗涵内水深大于 30 cm 时 , 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结合声呐法进行检测。

c)    淤积深度宜采用声呐扫描法检测。

d)    暗渠化河道内及进出口等部位的残墙 、坍塌 、异物 、淤堵等宜采用摄像检查法或三维激光扫描 法检测。

6. 2. 3   暗渠化河道人工检查 、摄像检查 、声呐检查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方法分别按 5. 2. 1、5. 2. 2、5. 2. 3 和

5. 2. 4 的相关规定执行。

6. 2. 4   暗渠化河道淤积状况纵断面图中应标注路名(或路段名) 、井号 、管径 、长度 、流向 、图像截取点纵 距及对应的积泥深度 、积泥百分比等。 纵断面线应标注管底线 、管顶线 、积泥高度线和管径的 1/5高度 线(虚线)等。

6. 2. 5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应提供下列成果。

a)    每单元应提供 1个 ~3个典型暗渠化河道横断面 , 典型横断面应包括本单元内最不利的断面。 重点暗渠化河道段需要适当增加典型断面数量 , 以及坍塌 、异物侵入 、淤堵等影响过流的细部  放大图像。

b)    应提供检测单元的高程纵断面曲线和数据。

c)    其他评估资料需要的检测数据和信息。

T/CSPSTC 80—2021

7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

7. 1   基本要求

7. 1. 1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应对全部单元进行检测,包括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暗渠化河道结构 检测和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

7. 1. 2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环境 、作业  安全及检测方法特点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方法,并利用不同方法相互佐证,验证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7. 2   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7. 2. 1   混凝土箱涵外观检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检查暗渠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 功能性缺陷包括淤积 、残墙等,结构性缺陷包括钢筋裸露 锈蚀 、变形 、垮塌 、墙基淘空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 、裂缝 、蜂窝麻面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 、渗水 等,缺陷分类参考附录 B。

b)    外观检查除应遵守 5. 2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混凝土箱涵外观检查缺陷应描述内容

缺陷分类缺陷名称缺陷应描述内容
功能性缺陷淤积桩号范围,长度 ×宽度 ×厚度
残墙桩号,高度
      结构性缺陷钢筋裸露锈蚀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变形桩号范围,位置,变形幅度
垮塌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墙基淘空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桩号,位置
裂缝桩号范围,裂缝宽度 、长度
蜂窝麻面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渗水桩号范围,位置,水质(清水 、夹泥)
注 :  钢筋裸露锈蚀缺陷,采用人工检查方法时需要提供钢筋锈蚀率。 位置,指顶板 、左侧墙 、右侧墙。

7. 2. 2   浆砌石盖板涵外观检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检查暗渠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 功能性缺陷包括淤积 、残墙等,结构性缺陷包括钢筋裸露 锈蚀 、变形 、垮塌 、墙基淘空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 、裂缝 、蜂窝麻面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 、渗水 、浆 砌石砂浆流失等,缺陷分类参考附录 B。

b)    外观检查除应遵守 5. 2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T/CSPSTC 80—2021

表 2   浆砌石盖板涵外观检查缺陷应描述内容

缺陷分类缺陷名称缺陷应描述内容
功能性缺陷淤积桩号范围,长度 ×宽度 ×厚度
残墙桩号,高度
      结构性缺陷钢筋裸露锈蚀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变形桩号范围,位置,变形幅度
垮塌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墙基淘空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桩号,位置
裂缝桩号范围,裂缝宽度 、长度
蜂窝麻面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渗水桩号范围,位置,水质(清水 、夹泥)
浆砌石砂浆流失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注 :  钢筋裸露锈蚀缺陷,采用人工检查方法时需要提供钢筋锈蚀率 。位置,指顶板 、左侧墙 、右侧墙 。

7. 3   暗渠化河道结构检测

7. 3. 1   暗渠化河道结构尺寸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暗渠化河道结构尺寸检测应包括暗渠化河道的顶板 、底板 、外边墙墙体厚度,双孔涵和多孔 涵,还应包括内隔墙墙体厚度 。

b)    暗渠化河道结构尺寸检测宜选用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 法 、钻孔法,辅以人工测量方法 。各检测方法依据 5. 3 的相关规定执行 。

c)    暗渠化河道每单元应提供 1 个 ~2个断面的结构尺寸,结构尺寸变化段需要适当增加断面 数量 。

7. 3. 2   混凝土箱涵结构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箱涵结构检测宜包括配筋 、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锈蚀程度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碳化深 度等 。

b)    测区布置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1)    每个单元不宜少于 10个测区,测区间距宜为 10m~30m ;

2)    测区宜均匀 、随机布置,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 30%且不宜少于 10个构件 。

c)    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宜辅以钻芯法验证 。

7. 3. 3   浆砌石盖板涵结构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浆砌石盖板涵结构检测宜包括配筋 、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锈蚀程度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碳化 深度 、砂浆强度 、浆砌石松散区域等 。

b)    测区应均匀 、随机布置,测区间距宜为 10m~30m 。

c)     现 场 检 测 应 遵 守  5. 3 的 规 定 。 当 浆 砌 石 松 散 区 采 用 探 地 雷 达 检 测 时 , 天 线 频 率 宜 为 250MHz~500MHz 。

T/CSPSTC 80—2021

7. 4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

7. 4. 1   暗渠化河道应探测其上方 、底板 、左边墙 、右边墙与周边土体的密实性, 以及周边空洞 、渗漏等 隐患。

7. 4. 2   测区 、测线布置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a)    暗渠化河道内部,应在左边墙 、右边墙 、底板的周边土体布置测区或测线。 当采用探地雷达探 测时,应在左边墙 、右边墙和底板各布置 1条沿洞轴线方向的测线。

b)    暗渠化河道外部,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对暗渠化河道顶部轴线 、左右侧墙外 3 m 范围内 各布置 1条测线 :

1)    暗渠化河道上方覆盖层出现明显的沉降位移 、变形开裂 、土体异常 、空洞等部位 ;

2)    暗渠化河道顶板出现明显的沉降位移的部位 ;

3)    暗渠化河道顶板出现明显的线状 、股状等渗漏部位 ;

4)    暗渠化河道侧墙土体松散区 、脱空 、空洞等已延伸到暗涵顶部的部位。

c)    当暗渠化河道顶板埋深小于 3 m 时,应在暗涵外进行隐患探测;当顶板埋深不小于 3 m 时,宜 在涵内进行探测。

8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检查

8. 1   基本要求

8. 1. 1   暗渠化河道每个单元的所有运维设施均应进行检查,检查范围应包括检查井 、进水口 、出水口 。

8. 1. 2   暗渠化河道运维设施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环境 、作业 安全及检查方法特点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方法。

8. 2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本体检查

8. 2. 1   检查井本体应测量井位与井间距并检查井盖与井座完好性 、井壁完好性 、安全防护设施完好性 、 人工爬梯完好性及其他部位情况,对检查发现的缺陷现状或异常部位应拍照 、录像取证,并需要遵守下  列规定。

a)    井位与井间距测量可采用全站仪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 、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 备,遵照 GB 50026的相关规定进行。

b)   井盖与井座完好性应检查井盖与井座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 井盖与井座结构性缺陷包 括开裂 、沉降凹陷 、松动失稳 、缺角破损 、整体缺失等;井盖与井座功能性缺陷包括井盖错盖 、井 盖与井座间链条锁具损坏或缺失 、井盖埋没等。

c)    井壁完好性应检查抹面脱落 、裂缝 、鼓包 、变形 、渗漏 、异物穿入(如管道横穿 、树根穿入等) 、管 口孔洞(如检查井内支管连接处接口破损) 、空洞等。

d)    安全防护设施完好性应检查防坠网的安装和其功能,包括是否存在老化 、断裂和防护作用。

e)    人工爬梯完好性应检查爬梯的完整性 、安全性和功能性,包括是否存在锈蚀 、松动 、缺损缺陷和 爬梯间距是否满足相关规范 、标准图集规定等。

8. 2. 2   进出水口应检查墙基淘空 、地基失稳 、护墙结构松动 、变形 、坍塌和异物堵塞等严重影响防洪安 全和周边建筑物安全的缺陷,对检查发现的缺陷现状应拍照取证。

8. 2. 3   其他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河道界桩 、河道隐患标志点。

T/CSPSTC 80—2021

8. 3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周边土体检查

8. 3. 1   暗渠化河道运维设施周边土体应检查井周围土体的松散区 、富水区 、空洞区 、脱空区等病害 体,并探明其位置及范围。

8. 3. 2   暗渠化河道运维设施周边土体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 环境 、作业安全及检查方法特点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方法。 现场探测应遵守 5. 4 的相关规定。

9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

9. 1   基本要求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a)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前,应对缺陷或问题注明具体位置。

b)    暗渠化河道指标化安全评估时,从 I 级(危害程度低)到 Ⅳ级(危害程度高)进行对照,以就高不 就低的原则确定安全等级。

c)    对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进行等级评定(详见附录 C),按单元评估,统计暗渠化河道 整体评估情况。

d)    暗渠化河道单元安全评估采用指标化定性评估与复核验算的综合评估方法,评估基本原则要 求如下。

1)    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指标化定性评估时,应结合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等级分布情 况综合确定单元安全等级。

2)    暗渠化河道指标化定性评估为 I 级和 Ⅱ级的单元,无需进行复核验算;指标化定性评估为  Ⅲ级的单元,应对一个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单元进行复核验算;指标化定性评估为 Ⅳ级的  单元,应对全部单元进行复核验算,当结构已出现明显破损时,可不进行单元的复核验算。

3)    暗渠化河道安全复核验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外部荷载 、环境类别等现实条件对过流能力 、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的影响,应将安全检测现状指标参数输入模型中,再验算过流能力 、结  构安全及耐久性 、周边土体稳定性等,依据验算结果确定安全评估等级。

4)    指标化定性评估与复核验算的安全等级不一致时,应以复核验算结果为准。 同时,应查明 不一致的原因,对属性相同的其他单元指标化定性评估成果做出修正。

e)    暗渠化河道整体安全性通过单元安全评估等级统计综合确定。

9. 2   暗渠化河道功能安全评估

9. 2. 1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安全评估只进行指标化定性评估,不进行防洪标准及过流能力复核验算。

9. 2. 2   暗渠化河道单元功能性安全评估时,应先对功能性缺陷进行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再进行 单元整体功能性指标化评估。

9. 2. 3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缺陷进行指标化安全评估时,各等级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T/CSPSTC 80—2021

表 3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缺陷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功能性缺陷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4 级
残墙 、坍塌 、异物侵入 、树根或其 他淤堵 面 积 占 暗 涵 断 面 面 积 的 比例 <5% 5%~<15% 15%~<25% ≥25%
暗涵底部淤积深度平均值<10cm10cm~<30cm30 cm~<50cm≥50cm
暗涵底部淤积深度最大值<30cm<45cm<75cm≥75cm
淤积 面 积 占 暗 涵 断 面 面 积 的 比例<5%5%~<15%15%~<25%≥25%
底板高程纵断面倒坡基本满足设计要求高差大于 10cm 且 小于或等于 30 cm高差大于 30 cm 且 小于或等于 50 cm高差大于 50 cm
注 :  依据 GB50014关于充满度的设计以及 GB/T 50805关于净空面积的设计 , 过流能力按减损 15%为“安全”与 “ 不安全”的界线 , 以减损大于 25%为“应立即处理界线”。 暗涵底部淤积危害程度指标提供两个参数:深度 和面积占比。 分级评定时 , 若满足深度指标但不满足面积占比指标时 , 评定级别降一级。

9. 2. 4   暗渠化河道单元进行整体功能性指标化评估时 , 各等级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暗渠化河道单元整体功能性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功能性缺陷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暗涵底部淤积的危害程度1 级2 级3 级三 类 功 能 性 缺 陷 评 级 同 时 分 级为 2 级4 级三 类 功 能 性 缺 陷 评 级 同 时 分 级为 3 级
残墙 、坍塌 、异物侵入 、树根或其 他淤堵的危害程度1 级2 级3 级4 级
底板高程纵断面的危害程度1 级2 级3 级4 级

9. 3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评估

9. 3. 1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评估应综合结构安全性 、耐久性及周边土体空洞隐患评估结果进行单元整 体安全评估。

9. 3. 2   暗渠化河道单元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时 , 应分别先对盖板结构 、砌体结构墙体或钢筋混凝土 结构墙体 、底板结构墙体 、基础等进行安全评估 , 再进行整体指标化评估及复核验算 , 并遵守下列规定。

a)    盖板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 、钢筋锈蚀等表观缺陷 , 混凝土 强度 、碳化深度 、密实性 , 钢筋保护层厚度 , 树根穿入 , 氯离子含量等检测指标进行危害等级分 级 , 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T/CSPSTC 80—2021

表 5   盖板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小 于 60%且 无 3 级 及 以 上 等级,危害程度等级全部 为 1 级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大 于或 等 于 60%且 无 3 级 及以上等级,或危害程度 最高等 级 为 3 级 占 比 小 于 60%且无 4 级危害程度为 3 级 、占 比大  于 或 等 于  60% 且 无  4 级,或危害程度最高等级  为 4 级的占比小于 40% 危害程度为 4 级的检 测指 标 占 比 大 于 或 等于 40%

b)    砌体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墙体变形垮塌 、砌体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等表观缺 陷,砂浆强度 、饱满度 、松散区等检测指标进行危害等级分级,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 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c)    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 、钢筋锈蚀等表观 缺陷,混凝土强度 、碳化深度 、密实性,钢筋保护层厚度,树根穿入,氯离子含量等检测指标进 行危害程度分级,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d)    底板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 、钢筋锈蚀 、底板鼓状隆 起等表观缺陷,混凝土强度 、碳化深度 、密实性,钢筋保护层厚度,树根穿入,氯离子含量等检 测指标进行危害程度分级,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表 6   砌体结构墙体 、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及底板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砌体结构 墙体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 小 于 80% 且 无  3 级及以上等级,或危  害程 度 等 级 全 部 为  1 级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 大 于 或 等 于 80% 且 无 3 级 及 以 上 等 级,或危害程度最高 等级为 3 级 、占 比小 于 80%且无 4 级危害程度为 3 级 、占  比 大 于 或 等 于 80%   且无 4 级,或危害程  度最高等级为 4 级 、 占比小于 60% 危害程度为 3 级 、占 比大 于 或 等 于  60% 且无 4 级,或危害程 度最高等级为 4 级
钢筋混凝   土结构墙体
底板结构 墙体

9. 3. 3   暗渠化河道单元耐久性指标化评估时,应对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 、钢筋混凝土碳化剩余使 用年限进行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并遵守下列规定 。

a)    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指标化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

表 7   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缺陷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钢筋锈蚀 混凝土表面锈蚀情况 无 局部锈蚀锈蚀较多 、 范围较广锈迹普遍,部分或全部锈蚀,部分钢筋屈服或锈断
钢筋截面损失率<5%5%~<10%≥10%

T/CSPSTC 80—2021

表 7   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续)

缺陷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裂缝锈蚀裂缝形态及范围 无局部有微小锈蚀裂缝较多或呈网状大面积且呈网状
缝宽≤0. 4 mm>0. 4 mm 且 <1. 0 mm≥1. 0 mm
   剥落剥离空鼓和剥落面积   无小于或等于构件 面积的 10%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 的 30%且大于 10%大于构件   面积的 30%
长度小于或等于断面 长度的 5%小于或等于断面长度 的 10%且大于 5%大于断面   长度的 10%
结构损伤程度轻微损伤明显损伤严重损坏
  碳化碳化深度较实测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 0. 5倍且 小于 15mm介于 0. 5倍 ~1. 0 倍且小于 30 mm介于 1. 0倍 ~1. 5 倍或大于 30 mm大于 1. 5倍    或大于 50 mm
混凝土表面胶凝料 松散粉化情况少量大量

b)    钢筋混凝土碳化剩余使用年限推定应按 GB/T 50784—2013中 11. 2 的规定执行 。

9. 3. 4   暗渠化河道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指标化评估时 , 应先对渗透及渗透稳定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 进行危害程度分级 , 然后进行隐患指标化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

表 8   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检测 指 标 危 害 程 度 分级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1 级 , 渗透及渗透 稳定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为 1 级 ~2级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2 级 , 渗透及渗透 稳定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为 1 级 ~ 2 级 ; 或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1 级 , 渗 透 及 渗 透 稳 定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3 级 ~4级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3 级 , 渗透及渗透 稳定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为 1 级 ~ 3 级 ; 或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2 级 , 渗 透 及 渗 透 稳 定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3 级 ~4级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4 级;或 周 边 土 体 空 洞 隐患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3 级 , 渗透及渗透稳 定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4 级

9. 3. 5   暗渠化河道单元整体指标化评估时 , 依据暗渠化河道盖板 、砌体结构墙体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墙 体 、底板结构墙体 、基础等的安全评估 , 以及耐久性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的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结果进行 综合判定 , 各等级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

T/CSPSTC 80—2021

表 9   单元整体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等级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盖板 、砌 体 结 构  墙 体 或 钢 筋 混  凝土 结 构 墙 体 、 底板 结 构 墙 体 、 基础等级   独立构件   全部为 I 级  Ⅱ级 的 数 量 小 于 或 等 于 3个且无 Ⅲ级及以上 包含 Ⅲ级,或 Ⅱ 级的 数 量 大 于 或 等 于 4个包含Ⅳ级,或Ⅲ级 的数量大于或等 于 3个,或Ⅲ级的 数量大于或等于 2个(其中一项为 盖板)
      耐久性等级 非承重 构件  材 料 劣 化 评 估 等级为 I 级,耐 久 性 满 足 设 计 使 用 年 限 且 预 测 剩 余 使 用 年 限 大 于 或 等 于 10年材料 劣 化 评 估 等 级 为 Ⅱ 级,结构轻微损伤但未影 响承载能力,耐久性满足 设计 使 用 年 限 要 求 且 预 测剩 余 使 用 年 限 大 于 或 等于 5 年,或者材料完好 无劣化,耐久性满足设计 使用 年 限 要 求 且 预 测 剩 余使 用 年 限 大 于 或 等 于 10年材料 劣 化 评 估 等 级 为 Ⅲ级,钢筋截面损 失率大于 10%,结构 严重损坏,预测剩余 使用年限为零  材 料 劣 化 评 估 等级 为 Ⅳ级 , 钢 筋 截 面 损 失 率 大于 10%,结构 严重 损 坏 , 预 测 剩 余 使 用 年 限 为零
   承重构件材料 劣 化 评 估 等 级 为 Ⅲ级,钢筋截面损 失  率   为    5%    ~ 10% , 结 构 明 显 损 伤,预测剩余使用年 限大于或等于 5 年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等级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9. 3. 6   暗渠化河道单元结构及耐久性安全系数验算,各等级应符合表 10的规定 。 表 10   单元结构及耐久性安全系数验算等级评判表

验算项 目验算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结构安全满 足 有 关 规 范 要 求,无危及结构安全 的隐患基本 满 足 有 关 规 范 要求,局部有危及结 构安全的隐患基本 不 满 足 有 关 规 范要求,存在危及结 构安全的隐患 不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安全系数大于或等于 1. 00大于 或 等 于 0. 95 且 小于 1. 00大于 或 等 于 0. 90 且 小于 0. 95小于 0. 90

9. 3. 7   暗渠化河道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时,应遵守以下要求 :

a)    当暗渠化河道整体沉降 、不均匀沉降超过 GB 50007标准允许值的单元,应进行渗透稳定和周 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并应判明稳定性异常的原因 ;

b)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应选取典型断面进行 ;

c)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依据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

d)    暗渠化河道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各等级应符合表 11的规定 。

T/CSPSTC 80—2021

表 11   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等级评判表

验算项 目验算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稳定性 整体稳定满足要求整体 稳 定 基 本 满 足 要求整体 稳 定 不 满 足 要 求 , 局部稳定可满足 要求整体 和 局 部 稳 定 均 不 满足要求
  断面安全系数  全部 断 面 的 安 全 系 数大于或等于 1. 00大多 断 面 的 安 全 系 数  大  于  或  等  于 1. 00, 个 别 断 面 安 全 系数 大 于 0. 90 且 小 于 1. 00大多 断 面 安 全 系 数 大 于  0. 90 且 小 于 1. 00, 个 别 断 面 的 安 全系 数 大 于 或 等 于 1. 00全部 断 面 安 全 系 数 小 于 1. 00, 或存在部分断 面 的 安 全 系 数 小 于 0. 90

9. 4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安全评估

9. 4. 1   运行维护设施安全评估只进行指标化定性评估 , 不进行复核验算 。

9. 4. 2   检查井指标化安全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12的规定 。

表 12   检查井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4 级
 井盖与井座 、安全防 护设施 、人工爬梯  齐全 、稳固 、完好齐全 、基本稳固 、完 整 , 有 轻 微 老 化 、松 动现象有明显缺陷或掩埋 、 老化显著 、不稳固 、 不完整 , 基本失去防  护作用无井 盖 或 井 盖 与 井 座  严重 开 裂 、沉 降 凹 陷 、 松动失稳
  井壁 无裂缝 、渗 水 、变 形 、 异物穿入等现象有少量裂缝 、渗水 、 轻微鼓包 、变形等现  象 , 异物穿入未超过  井内径的 20%有较多裂缝 、渗水 、 明显鼓包 、变形等现  象 , 异物穿入超过井  内径的 20% 有大 量 裂 缝 、掉 块 、明 显变形 、倒塌等现象

9. 4. 3   检查井位置与间距安全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13的规定 。

表 13   检查井位置与间距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
 直线段检查井平均间距<100m100m~<120m≥120m
最大间距<120m120m~<150m≥150m
暗涵走向变化处有检查井有检查井无检查井

9. 4. 4   出水口指标化安全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14的规定 。

T/CSPSTC 80—2021

表 14   出水口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4 级
   出水口状况  无  冲  刷 、 堵  塞  现 象,护墙结构完好 轻微冲刷现象,但无 淘 空 、无  堵  塞  异 物 , 护 墙 结 构 基 本 完好局部有冲淘现象,浅 基被 冲 坏 并 露 出 底 面,异物明显堵塞影 响防洪,护墙结构有 松动 、变形 、局部坍 塌现象冲 刷 深 度 大 于 设 计 值,地 基 失 效 , 异 物 严 重堵塞,护墙结构大范 围松动 、变形 、坍塌,严 重影 响 防 洪 和 周 边 建 筑物安全

9. 4. 5   运行维护设施单元安全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15的规定。

表 15   运行维护设施单元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安 全 评 估 等 级结果检查井 均为 1 级包含 2 级且数量 为 1个 ~3个包含 3 级且数量 为 1个 ~3个 均为 4 级
检查井位置与间距
出水口

9. 5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复核验算

9. 5. 1   基本原则

9. 5. 1. 1   复核验算应分单元分别进行,相同结构形式以及相同外部荷载标准的单元可以合并计算。

9. 5. 1. 2   相同结构形式,不同外部荷载的不同单元,选取承受最不利外部荷载的单元进行复核验算。

9. 5. 1. 3   对检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结构缺陷的单元需要单独复核验算。

9. 5. 1. 4   复核验算的关键参数,包括结构尺寸 、混凝土结构强度 、砂浆强度及砌石强度 、钢筋分布 、钢筋 直径 、保护层厚度 、钢筋锈蚀状态 、顶板覆土厚度 、地质土层参数等,应根据现场实际检测结果和竣工图 所列示的指标,按最不利的结果选取。

9. 5. 1. 5   有做过维修加固或改造的暗渠化河道,复核验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加固结构的作用。

9. 5. 1. 6   复核验算参照 SL 191和 SL 379进行。

注 :  复核验算参数选取时以实测为准,因部分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可能出现检测结果较竣工图参数指标更为有利的 情况,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可能出现指标偏高的情况,此时,按照更低的指标进行选取计算。

9. 5. 2   复核验算内容

9. 5. 2. 1   复核验算内容包括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

9.5.2.2   必选内容包括 :

a)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顶板跨中截面抗弯强度 ;

b)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侧墙(台身)或中墙最不利截面抗弯强度 、抗剪强度 ;

c)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顶板跨中截面挠度 ;

d)    盖板涵侧墙或涵台的抗滑移稳定性 、抗倾覆稳定性和抗剪强度。

T/CSPSTC 80—2021

9.5.2.3   可选内容包括 :

a)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地基基础承载能力 ;

b)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顶板支点截面抗剪强度 ;

c)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顶板 、侧墙 、中墙)裂缝宽度 。

9.5.2.4   可选内容根据待评估暗渠外观缺陷的情况和现场条件按委托方需求进行选择,例如 :

a)    出现明显基础不均匀沉降,可补充复核验算地基基础承载能力 ;

b)    出现明显裂缝宽度偏大或者支点截面的剪切裂缝,可补充复核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和支点截 面的抗剪强度 。

注 :  暗渠化河道基本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砌石结构为主,控制关键截面的强度和刚度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为保 证在评价等级时的便利性(过多的指标容易影响最后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其他指标复核验算可作为辅助性指 标 , 目的是通过关键参数的复核验算既能保证结构安全,又能提高本文件的可操作性 。

9. 5. 3   复核验算荷载的选取

9. 5. 3. 1   复核验算荷载应包括结构自身恒载以及结构顶板上方二期恒载与可能的活荷载,顶板上方填 土荷载不参与受力,按二期恒载考虑 。

9.5.3.2   结构顶板上方二期恒载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市政设施,如市政管线、人行道或建筑物等,按照每 个单元现场实际情况选取 。

9.5.3.3   活荷载包括结构顶板上方的车行荷载 、人行荷载以及建筑物的其他活荷载,活荷载优先按照 GB 50009选取;GB 50009中缺少的车行荷载 、人行荷载,应根据顶板上方道路类型参照相应桥涵设计 规范选取(市政道路按照 CJJ11选取 、公路按照 JTG D60选取) 。

9.5.3.4   侧墙土压力荷载按照 GB 50007进行计算,并充分考虑台后移动荷载引起的被动土压力 。

9.5.3.5   以上荷载组合参照 SL 191—2008中 3. 2进行 。

注 :  暗渠化河道的外部荷载中,对验算结果影响较大的是可能出现的车行荷载或建筑物荷载,这部分荷载的选取在 SL 744和 SL 191中较少提及,故参考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选取 。

9. 5. 4   复核验算方法

9. 5. 4. 1   根据暗渠化河道不同结构形式建立不同的结构验算模型,模型宜采用空间有限元软件或电算 程序进行建模 :

a)    对于箱涵(整体框架)结构,可按单个单元建立整体模型,模型需要充分考虑底板与侧墙的土体 弹性约束 ;

b)   对于盖板结构,可选单位长度结构顶板建立模型,侧墙或中墙单独建立模型 ;

c)    其他异型结构或特殊结构可按结构简化验算原则进行简化 。

9.5.4.2   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内力效应和抗力效应通过验算模型提取结果。

9.5.4.3   9. 5. 2 的复核验算内容按照 SL 191—2008 中第 6 章 、第 7 章的规定进行 。 对于部分简单结 构,也可通过手算法进行验算,如独立侧墙等 。对于整体框架箱涵,宜采用空间有限元建立模型;对于部 分侧墙或挡墙,可采用现行电算程序建模验算 。

9. 5. 5   复核验算结果与评价

9. 5. 5. 1   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有一项复核验算结果不满足 SL 191或 SL 379要求的,该单元的结构安 全等级评定为 Ⅳ级 。

9.5.5.2   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验算全部满足上述规范要求的,结构安全复核验算结果不参与结构安全 评估 。

T/CSPSTC 80—2021

9. 6   暗渠化河道安全综合评估

9. 6. 1   对暗渠化河道各单元的安全类别判定结果应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综合判定该暗 渠化河道的安全类别。

9. 6. 2   暗渠化河道安全类别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一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均为 I 类单元 ;

b)    二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为 I 类单元和 Ⅱ类单元,无 Ⅲ类单元和 Ⅳ类单元 ;

c)    三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为 I 类单元 、Ⅱ类单元和 Ⅲ类单元,无 Ⅳ类单元,且 Ⅲ 类单元占比小于或等于 50% ;

d)    四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中有 Ⅳ类单元,或虽无 Ⅳ类单元但 Ⅲ类单元占比大 于 50% 。

9. 6. 3   对于安全类别评定为二类 、三类和四类的暗渠化河道,应采取必要的处理和应急对策措施,并遵 守下列要求 :

a)    二类河道应适时对该河道所有 Ⅱ类单元进行加固消缺 ;

b)    三类河道应尽快对该河道所属 Ⅲ类单元 、Ⅱ类单元进行加固消缺 ;

c)    四类河道应立即停止运行或降低标准运行,并尽快对该河道所属 Ⅳ类单元 、Ⅲ类单元和 Ⅱ类单 元进行加固消缺,或拆除重建。

9. 6. 4   暗渠化河道的安全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暗渠化河道的动态化检测成果进行复核 、 修正。

10   检测与评估成果及信息化管理

10. 1   基本要求

10. 1. 1   检测与评估成果应形成完整的对涉及暗渠化河道相关的后续工程有参考意义的报告,且记录 清晰完整。

10. 1. 2   信息化管理应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或系统,实现检测与评估成果的信息化 、数字化,便于电子 存档。

10. 1. 3   信息化管理应具有先进性 、安全可靠性 、开放性 、可扩展性和易使用性。

10. 1. 4   信息化管理涉及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数据库设计 、数据管理与应用 、平台或系统的开发 、安全 设计以及运行维护等。

10. 1. 5   按照需求在关键节点设置监测设备采集数据(不限于水位 、流量 、水质 、视频),用以辅助暗渠化 河道的安全评估。

10. 2   检测与评估成果

10. 2.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的成果可编制成一份完整的检测与评估报告,也可分成相对独立 的检测 、评估两份报告。

10. 2. 2   检测报告的编制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

a)    检测报告唯一性标识(编号)和资格能力证明 ;

b)    检测项目的概况:工程名称 、地点 、规模 、结构特征 、修建年代 、现场环境 、检测 目的 、检测工作概 况 、检测依据等 ;

c)    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 、唯一性(编号)标识 、主要性能指标及有效状态 ;

T/CSPSTC 80—2021

d)    检测方法技术:明确说明各检测指标对应的检测方法 、现场实施 、工作布置等方式 , 以及检测质 量保证措施 、检测成果自我评价等 ;

e)    检测成果及结论:详细说明缺陷或隐患部位 、文字描述 、照片和视频等 , 以及统计成果 、危害程 度等级评定成果 , 指出暗涵存在的主要问题 ;

f)    附件:证明检测数据 、成果和结论的各种数据图表和统计图表 , 格式要求可参考附录 D。

10. 2. 3   评估报告的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概况:项目背景 、项目必要性 、暗涵现状 ;

b)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气象水文 、地质概况等 , 特别是岩土种类及物理力学参数 ;

c)    检测主要成果:引用检测报告内容 , 结合收集的其他资料说明暗涵现状 ;

d)    安全评估及成果:安全评估的依据及规范 、安全评估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标准 、过流能力安全评 估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评估 、运行维护设施安全评估 、暗涵总体安全评估的过程和结果 ;

e)    结论与建议:对暗涵的安全状况给出结论 , 并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

f)     附件 。

10. 2. 4   检测与评估报告应由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提交的报告应经校核人 、审查人 核实批准 , 并应由编写人 、校核人 、审查人签字确认 。

10. 3   信息化管理

10. 3.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管理宜基于基础地理信息 ,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

10. 3.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管理的内容除安全评估成果外 , 应包含安全检测成果和暗 涵设计资料 , 并尽可能包含运行管理资料 、安全监测资料及其他可靠的数据资料 。

10. 3. 3   有条件的区域可利用暗涵设计资料 、影像检测 、三维激光扫描 、强度检测及其他可靠的检测与 评估数据和成果 , 建立暗涵实测三维数据库及多期数据变化数据库 。

10. 3. 4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数据库的构建除应遵守 GB/T 21740的相关规定外 , 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

a)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的地下病害体类型应符合 JGJ/T 437—2018中第 4章的规定 。

b)    应包括安全检测与评估成果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空间信息应包括坐标 、埋深等 , 属性信息 应包括类型 、规模 、风险等级 、处理状态等 。

c)    数据内容应包括:交换格式与版本 , 编码标准 、坐标与高程信息 , 暗渠化河道的点 、线 、面数据和 其他属性及相关描述信息 。

d)    管线数据库建立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数据库设计 , 各类数据库表应相对独立 , 但可通过节 点编码和暗渠化河道编码建立拓扑关系 , 将监测数据 、检测与安全评估数据均能关联起来 。

e)    与暗渠化河道相关联的设施 , 如排放口 、上下游明渠 、受纳水体等应分类 、分层存储 , 分层可参 照 GB/T 51187和 CJJ61的相关规定执行 。

f)    属性数据库应与地形图 、卫星影像 、空间数据 、检测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保持相对独立 。

g)    可建立暗渠化河道二维 、三维一体化数据库 , 暗渠化河道的特征点 、附属设施可建立三维模型 。

10. 3. 5   数据库应根据安全检测与评估 、监测和工程处理结果及时更新 , 并应保留历史数据 。

10. 3. 6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系统开发所选择的数据库平台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支持矢量 、栅格空间数据结构 ;

b)    应具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能力 ;

c)    应具备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

d)    应支持异构数据互联及数据相互转换 。

T/CSPSTC 80—2021

10. 3. 7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 GIS平台构建 , 利用物联网监测技术 、大数据 技术 , 建立设施完整 、拓扑清晰 、位置准确的暗渠化河道成果总图 , 此外 , 有条件的区域还可适当扩展功 能 , 如 :

a)    三维可视化 、数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

b)    分权限查看或编辑数据 , 生成操作记录 , 形成数据追溯链条 ;

c)    精细管理 、动态更新 、实时监测 、智能分析和决策调度高级功能 。

10. 3. 8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应符合 CJJ/T 100的相关规定 。

10. 3. 9   信息化管理宜借助在线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 通过对监测数据异常分析辅助定位暗渠化河 道的存在的安全问题 , 如淤积 、堵塞 、水位异常 、非法闯入等 , 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a)    宜在排水口 、暗渠化河道上下游 、暗渠化河道内部 、其他关键节点布设在线监测设备 , 根据需求 可在线监测水位 、流量 、水质 , 增加视频监控等 ;

b)    在线监测设备布设原则及数据通信可参照 GB/T 50138、GB 50179、HJ91. 1、SL 651的相关规 定执行 。

10. 3. 10   监测设备选择时应按照经济 、适用 、可靠的原则 , 并应通过国家授权质检机构的产品(技术)鉴 定 , 设备相关的安装 、维护 、数据采集 、存储 、通信等均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 。

10. 4   安全设计

10. 4.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 GB/T 22239的规定 。

10. 4.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数据权限控制 、数据库备份 、数据库加密等机 制 , 以确保数据安全性 。

10. 4. 3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全面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 包括应用安全 、系 统安全 、传输安全 、网络安全 、物理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等 。运行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系 统的机房建设应符合 GB 50174的规定 。

10. 5   运行维护

10. 5. 1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应包括对数据 、硬件和软件的运行 、维护和更新升级 , 确保系统长期有效稳 定地运行 。

10. 5.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应依据 GB/T 28827(所有部分)的相 关规定进行 。

10. 5. 3   对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应遵守下列要求:

a)    监测设备应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检查维护 , 在线监测设备应开展日常巡检工作 , 保证监测 设备正常运转 ;

b)    应持续分析在线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针对在线监测仪表出现的无信号 , 瞬时流量 、水 位或水质等参数波动大 , 瞬时流量与累积流量不一致 , 数据不稳定 、不连续 , 水质数据明显超出 正常值范围等故障原因进行现场排除 。

10. 5.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单位应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 包括权限管理 、安全保密 、数据更新 、数 据备份 、软件升级与维护等 。

T/CSPSTC 80—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里程 、缺陷 、隐患编号原则

A. 1   暗渠化河道里程编号

暗渠化河道里程编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河道检查应以顺水流方向(上游至下游)定义左右,即顺水流方向左手边为左侧墙 、右手为右侧 墙;两孔箱涵编号以面向水流方向分别编号为左涵 、右涵;多孔箱涵则从左至右编为左 1 涵 、左 2涵……右涵,示意见图 A. 1。

b)    暗渠化河道里程桩号编号可根据业主要求选用下列编号方法 。

1)    暗渠化河道里程桩号从每段箱涵下游往上游编排,编号由河流(道路 、小区名)拼音缩写 十 暗涵序号 十里程组成 。如 SL河向上游第段暗渠化河道为双箱涵,长度 26. 8 m,里程桩号 为 :SLHY1K0十000~SLHY1K0十026. 8。

2)    暗渠化河道里程桩号从入河 口 (入海口)往上游编排,编号由河流拼音缩写 十里程组成 。 如 BJ河向上游段第一条箱涵长度 106m,距 SZ河入河口 83. 6 m,里程桩号为 BJH K0十  83. 6~BJH K0十189. 6。

c)    如暗渠化河道箱涵数超过 2孔,则上述编号均需加上箱涵孔号 。从左至右开始编号,如 Z1、Z2 等,最右边一孔编为 Y。

A. 2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编号

隐患编号按河流拼音缩写 十箱涵编号 十孔号(超过 2 孔箱涵才加此编号)十隐患类型(危害程度等 级)隐患流水号来编排,如 WTS河第一段箱涵第一处墙体垮塌变形重大隐患编号为 WTSH1-2I -1。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图 A. 1   暗渠化河道左 、右暗涵划分示意图

T/CSPSTC 80—2021

附    录    B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见表 B. 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变形  (鼓胀 隆起)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盖板 变形  
           墙体 垮塌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基 淘空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空洞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硬化 护底 毁损  
           钢筋 裸露 锈蚀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钢筋 裸露 锈蚀  
         浆砌石砌体砂浆流失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浆砌石砌体砂浆流失 
           异物 穿墙 侵入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渗水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渗水  
          伸缩缝封堵损坏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接缝胶结物流失  
            裂缝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裂缝 
           功能性缺陷            残墙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功能性缺陷                        淤积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功能性缺陷                       树根 侵入 
 

T/CSPSTC 80—2021

附    录    C

(规范性)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

C. 1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基本规定

C. 1. 1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是轻微(1级) 、中等(2级) 、严重(3级) 、重大 (4级) 。

C. 1. 2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各级风险的控制对策 : 1 级  正常管理与维护 ; 2 级  建议工程处 理,处理前进行定期巡视;3级  限制使用,及时开展修复 、补强等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定期巡视监 测 ;4级  不应使用,立即开展修复 、补强等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定期巡视监测 。

C. 2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原则指标

C. 2. 1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原则指标见表 C. 1。

表 C. 1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原则指标

危害程度等级安全检测指标结构(部件 、构件)技术状况
 1材料存在轻度缺陷或缺损,但不影响结构安全或 耐久性;检测指标基本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 的要求;结构变形小于或等于规范值的 50% 功能良好,材料有局部轻度缺损或污染
   2材料存在中等缺陷或缺损,较明显影响结构安全 或耐久性;或者存在轻度缺损,较明显影响结构 安全或耐久性,但发展缓慢 , 尚能维持正常使用 功能;检测 指 标 低 于 设 计 和 施 工 验 收 规 范 的 要 求,但偏差在 5%以内;结构变形基本等于或略超 出规范值  材料有中等缺损;或者出现轻度功能性病害,但 发展缓慢,尚能维持正常使用功能
   3材料存在严重缺陷或缺损,明显影响结构安全或 耐久性;或者存在中度缺损 , 明显影响结构安全 或耐久性,且发展较快,功能明显降低;检测指标 低于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偏差为 5% ~ 10% ;结构变形大于规范值但在 1. 5倍之内;使用 安全性明显低于规范的要求  材料有严重缺损,或者出现中等功能性病害,且 发展较快;结构变形小于或等于规范值,功能明 显降低
  4材料存在严重缺陷或缺损,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或 耐久性,且有继续扩展现象;检测指标低于设计 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偏差超过 10% ;结构变 形大于规范值 1. 5 倍以上;结构强度 、刚度 、稳定 性不能达到安全使用的要求材料严重缺损 , 出现严重的功能性病害,且有继 续扩展现 象;关 键 部 位 的 部 分 材 料 强 度 达 到 极 限,变形大于规范值,结构强度 、刚度 、稳定性不 能达到安全使用的要求

C. 2. 2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依据各类缺陷或隐患的可能最大危害将危害程度定 为 1级 、2级 、3级或 4级,具体规定如下 。

a)    墙基淘空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

T/CSPSTC 80—2021

表 C. 2   墙基淘空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墙基存在轻微冲刷现象 , 但无淘空现象1
墙基有局部冲刷淘空现象 , 部分外露 , 但未露出基底 , 墙基淘空面积小于 10% o  淘空未引起墙体 变形 、水土流失 、墙体垮塌2
浅基被冲空 , 露出底面 , 冲刷深度大于设计值 , 墙基淘空面积为 10%~20% o  淘空引起墙体变形 以及水土流失3
冲刷深度大于设计值 , 地基失效 , 承载力降低 , 墙基淘空面积大于 20% o  淘空引起土体空洞 、墙 体严重变形以及水土严重流失4
注 : 根据 GB50007—2011中第 5 章的规定 , 墙基淘空面积20%相当于用完承载力安全储备 , 因为将“墙基淘空面 积大于 20% ”为严重影响结构安全稳定的限值指标o

b)    墙体变形垮塌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3o

表 C. 3   墙体变形垮塌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砌体局部出现破损 、剥落等现象 , 破损 、剥落累计面积小于构件面积的 3% , 垮塌长度小于 0. 5 m1
砌体较大范围出现破损 、剥落 、局部变形等现象 , 破损 、剥落 、局部变形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3%~10% , 垮塌长度大于或等于 0. 5 m且小于 1 m2
砌体大范围出现破损 、剥落 、松动 、变形等现象 , 破损 、剥落 、松动 、局部变形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 积的 10% , 垮塌长度大于或等于 1 m且小于 3 m3
砌体大范围出现严重的松动 、变形或垮塌等现象 , 松动 、变形或垮塌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 , 垮塌长度大于或等于 3 m4
注 :  此处的变形通过直接观察判定o

c)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4o

表 C. 4   混凝土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局部出现网状裂缝或龟裂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1. 0 m2 , 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30 mm ;b)    钢筋混凝土主梁出现少量细微裂缝 , 缝长小于或等于主梁截面尺寸的 1/3, 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c)    侧墙或顶板出现少量细微裂缝 , 缝长小于或等于顶板宽或侧墙高的 1/3, 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30 mm ;d)    侧墙或顶板出现少量的竖向裂缝和横向裂缝 , 缝长小于顶板宽或侧墙高的 1/2, 缝宽小于或 等于 0. 6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50 mm 或结构厚度的 1/2     1

T/CSPSTC 80—2021

表 C. 4   混凝土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续)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出现大面积网状裂缝或龟裂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大于 1. 0 m2 , 缝宽大 于 0. 40 mm , 缝深大于 30 mm ;b)    钢筋混凝土主梁出现横向裂缝 , 或顺主筋方向出现纵向裂缝 , 或出现斜裂缝 、水平裂缝 、竖 向裂缝等 , 缝长为主梁截面尺寸的 1/3~1/2, 缝宽 0. 40 mm~1. 00 mm ;c)    侧墙或顶板出现纵向裂缝 、斜裂缝 、水平裂缝等 , 缝长为顶板宽度或侧墙高的 1/3~1/2, 缝 宽 0. 40 mm~1. 0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50 mm 或结构厚度的 1/2;d)    侧墙或顶板出现较多横向裂缝或竖向裂 缝 , 缝 长 大 于 顶 板 宽 或 侧 墙 高 的 1/2, 缝 宽 大 于 1. 00 mm , 缝深大于结构厚度的 1/2     2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钢筋混凝土主梁控制截面出现较多横向裂缝 , 或顺主筋方向出现严重纵向裂缝并伴有钢筋 锈蚀等 , 或出现斜裂缝 、水平裂缝 、竖向裂缝等 , 缝宽大于 1. 00 mm , 缝长大于主梁截面尺寸 的 1/2, 缝间距小于 30 cm ;b)    侧墙或顶板出现大量的纵向裂缝 , 或出现严重斜裂缝 、水平裂缝等 , 缝宽大于 1. 00mm , 缝长 大于顶板宽或侧墙高的 1/2, 缝深大于结构厚度的 1/2, 缝间距小于 30 cm   3
侧墙 、顶板或主 梁 控 制 截 面 出 现 大 量 结 构 性 裂 缝 , 裂 缝 大 多 贯 通 , 缝 宽 严 重 超 限(缝 宽 大 于 1. 50 mm) , 侧墙 、顶板或主梁出现变形 , 缝间距小于 20cm4
注 :  根据 SL191—2008中 3. 1. 8 的规定 , 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 , 根据 SL191—2008中 3. 2. 7 的规 定 , 三类、四类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 0.25mm、0.20mm , 根据 SL191— 2008中 9.2.1 的规定 , 三类、四类环境下对应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设计值分别为 30mm、45mm 。据此 规定对结构有无影响的各参数限值: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为无影响(竖向和横向裂缝为 0. 60 mm) , 介于 0.40mm~1.00mm为有影响(竖向和横向裂缝为大于 0.40mm) , 缝宽大于 1.00mm为有严重影响;缝深小于或等 于 30mm为无影响 , 缝深大于30mm结构有影响;缝长小于或等于承载构件长度或宽度 1/3为影响轻微 , 介于 1/3~1/2为明显影响 , 大于 1/2为严重影响。

d)    砌体结构裂缝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5。

表 C. 5   砌体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局部网状开裂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1. 0 m2 ;b)    由基础向上发展的裂缝 , 缝宽小于 1. 0 mm , 缝长小于或等于截面尺寸的 1/5;c)    水平裂缝 , 缝宽小于 1. 0 mm , 缝长小于或等于构件长度的 1/8且不大于 5. 0 m ;d)    竖向裂缝 , 缝宽小于 1. 0 mm , 缝长小于或等于截面尺寸的 1/3  1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局部网状开裂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大于 1. 0 m2 ;b)    由基础向上发展的裂缝 , 缝宽 1. 0 mm~2. 0 mm , 缝长为截面尺寸的 1/5~1/3, 间距大于或 等于 50 cm ;c)    水平裂缝 , 缝宽 1. 0 mm~2. 0 mm , 缝长为构件长度的 1/8~1/2且不大于 10m ;d)    竖向裂缝 , 缝宽 1. 0 mm~2. 0 mm , 缝长为截面尺寸的 1/3~1/2, 间距大于或等于 50 cm   2

T/CSPSTC 80—2021

表 C. 5   砌体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续)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由基础向上发展的裂缝 , 缝宽大于 2. 0 mm , 缝长大于截面尺寸的 1/3, 间距小于 50 cm ;b)    水平裂缝 , 缝宽大于 2. 0 mm , 缝长大于构件长度的 1/2或大于 10m ;c)    竖向裂缝 , 缝宽大于 2. 0 mm , 缝长大于截面尺寸的 1/2, 间距小于 50 cm  3
出现结构性裂缝或剪切裂缝 , 砌体变形失稳 , 缝宽大于 3. 0 mm , 缝长大于截面尺寸的 2/3或构件 长度的 2/34
注 :  主要判定依据为裂缝类型 、缝长 、间距 , 缝宽仅做参考 。

e)    结构变形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6。

表 C. 6   结构变形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结构出现轻微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等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变形或沉降小于 6 cm(或设计允 许限值的 50%以内)1
结构出现轻微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等 , 发展较快或不稳定 , 变形或沉降为 6 cm~12cm  (或设 计允许限值的 50%~100%)2
结构出现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等 , 变形大于规范值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变形或沉降为大于 12cm(或超出设计允许限值的 1. 5倍以内) 3
结构不稳定 , 出现严重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现象 , 发展较快或不稳定 , 结构变形过大 、梁板断 裂 , 变形或沉降大于 18cm(或超出设计允许限值的 1. 5倍以上) 4
注 :  参考 GB50007—2011中 5. 3. 4关于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 6 m)柱基的沉降 量等规定 , 参考 JTG/T H21—2011中 9. 3 的相关规定 , 结构变形设计允许限值一般取 12cm 。

f)    底板鼓状隆起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7。

表 C. 7   底板鼓状隆起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底板出现轻微鼓状隆起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隆起量小于 6 cm(或设计允许限值的 50%以内)1
底板出现轻微鼓状隆起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混凝土底板局部开裂 , 隆起量为 6 cm~12cm(或 设计允许限值的 50%~100%)2
底板出现明显鼓状隆起 , 混凝土底板较大面积开裂 , 隆起量大于 12cm(或超出设计允许限值的 1. 5倍以内)3
底板出现严重鼓状隆起 , 混凝土底板大面积 、严重开裂 , 变形或沉降大于 18cm(或超出设计允许 限值的 1. 5倍以上)4
注 :  参考 GB50007—2011中 5. 3. 4关于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 6 m)柱基的沉降 量等规定 , 结构变形设计允许限值一般取 12cm 。

T/CSPSTC 80—2021

g)    渗漏及渗漏稳定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8。

表 C. 8   渗漏及渗漏稳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涵体存在轻微渗漏或泌钙 , 但无泥沙流失1
涵体存在轻微至较大渗漏 , 可见少量泥沙流失 , 背水侧存在脱空或小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2
涵体存在较大渗漏 , 可见较多泥沙流失 , 背水侧存在空洞或大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 , 存在较明 显异常变形现象 3
涵体存在严重渗漏 , 可见大量泥沙流失 , 出现规模较大的空洞 , 结构出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 象 , 存在明显异常变形现象 4
注 :  主要判定依据为泥沙流失的快慢 、空洞大小和是否引起结构变形或位移 。结构变形或位移可直接观察判 定 , 也可依据其他测量结果判定 。

h)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9。

表 C. 9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涵体背面出现脱空 , 脱空面积小于 1 m2 ;或背水侧存在较大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 , 土体松散区 高度小于 1 m , 水平投影面积小于 3 m21
涵体背面出现空洞 , 空洞高度小于 1 m , 水平投影面积小于 3 m2 ;或背水侧存在较大范围的土体 松散区现象 , 土体松散区高度为 1 m~3m , 水平投影面积为 3 m2 ~10m2 2
涵体背面出现规模较大的空洞 , 空洞高度为 1 m~3m , 水平投影面积为 3 m2 ~10m2 ;或背水侧 存在大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 , 土体松散区高度大于 3 m , 水平投影面积大于 10m2 。结构出现 较明显异常变形现象 3
涵体背面出现规模很大的空洞 , 空洞高度大于 3 m , 水平投影面积大于 10m2 。结构出现严重的 变形 、位移等现象 4
注 :  空洞(或脱空) 、土体松散区大小对结构有影响 , 主要参考 JGJ/T 437和《深圳市地面坍塌隐患检测技术导则》 的相关规定 。

i)    混凝土强度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0。

表 C. 10   混凝土强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混凝土强度处于较好状态 , 混凝土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95倍 ~1. 00倍 , 平均强度大于或等 于设计强度的 1. 00倍 , 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22. 5 Mpa1
混凝土强度处于较差状态 , 承重构件出现缺损现象 , 混凝土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85倍 ~ 0. 95倍 , 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0. 95倍 , 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20. 0 Mpa2

T/CSPSTC 80—2021

表 C. 10   混凝土强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续)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混凝土强度处于很差状态,承重构件出现较严重缺损或变形现象,混凝土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 的 0. 70倍 ~0. 85倍,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0. 85倍,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17. 5 Mpa 3
混凝土强度处于非常差状态,承重构件有严重的变形 、位移 、失稳等现象,显著影响结构承载力。 混凝土推定 强 度 小 于 设 计 强 度 的 0. 70 倍 , 平 均 强 度 小 于 设 计 强 度 的 0. 85倍 , 最 小 值 小  于15. 0 Mpa 4
注 :  SL191—2008中 3. 3. 4规定三类环境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设计值为 C25,据此做出上述规定。

j)    钢筋锈蚀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1。

表 C. 11   钢筋锈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承重构件钢筋有轻微锈蚀现象。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电位水平为 — 300 mv~ — 200mv,或电阻 率为 15 000 Ω ● cm~20 000 Ω ● cm1
承重构件钢筋发生锈蚀,混凝土表面有沿钢筋的裂缝或混凝土表面有锈蚀。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 电位水平为 —400mv~<—300mv,或电阻率为 10000Ω ● cm~<15000Ω ● cm,钢筋截面损 失率小于 5% 2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落,钢筋裸露,表面膨胀性锈层显著。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电位 水平为 —500mv~<—400mv,或电阻率为 5 000 Ω ● cm~<10 000 Ω ● cm,钢筋截面损失率 为 5%~10% 3
承重构件大量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落,部分钢筋屈服或锈断,混凝土表面严重开裂,影响结构 安全。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电位水平小于 — 500 mv,或电阻率小于 5 000 Ω ● cm,钢筋截面损失 率大于 10% 4

k)    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2。

表 C. 12   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混凝土表观完好,无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1
局部混凝土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5%,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 于 0. 5 m2 ,局部粗骨料外露,结构钢筋未出露2
较大范围的混凝土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5% ~10%,或单处面积为 0. 5 m2 ~1. 0 m2 ,局部粗骨料脱落,形成不连续的磨损面,结构钢筋未完全出露 3
大范围 的 混 凝 土 剥 蚀 、掉 角 、脱 落 及 冲 蚀 , 累 计 面 积 大 于 构 件 面 积 的 10%,或 单 处 面 积 大 于 1. 0 m2 ,局部粗骨料脱落,形成连续的磨损面,结构钢筋完整出露或冲毁断裂 4

T/CSPSTC 80—2021

l)    蜂窝 、麻面 、孔洞 、空洞及混凝土密实性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3o

表 C. 13   蜂窝 、麻面 、孔洞 、空洞及混凝土密实性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全部条件 :a)    混凝土表观完好,无蜂窝 、麻面 、孔洞 、空洞 ;b)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未发现疏松 、小孔洞等不密实现象,或混凝土空洞发育 1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较大面积的蜂窝 、麻面,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50%(累计长度小于或等于暗涵断 面长度的 50%) ;b)    局部混凝土孔洞 、空洞,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10%(累计长度小于或等于暗涵断 面长度的 10%),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0. 5 m2 ,或最大深度小于或等于 20mm ;c)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仅发现零星的小孔洞等不密实区现象,或上述 b)   2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大面积的蜂窝 、麻面,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50%(累计长度大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50%) ;b)    较大范围的混凝土孔洞 、空洞,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10%~20%(累计长度为暗涵断面长 度的 10%~20%),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1. 0 m2 ,或最大深度为 20mm~40mm ;c)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发现集中成片的混凝土小孔洞等不密实现象,累计面积小于或等 于构件面积的 20%(累计长度小于或等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20%) ,或上述 b)   3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大范围的混凝土孔洞 、空洞,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累计长度大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20%),或单处面积大于 1. 0 m2 ,或最大深度大于 40 mm ;b)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发现集中成片的混凝土疏松 、小孔洞等不密实现象,累计面积大于 构件面积的 20%(累计长度大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20%) ,或上述 a)  4

m)    混凝土碳化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4o

表 C. 14   混凝土碳化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碳化深度均小于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0. 50倍且小于 15mm1
承重构件有少量碳化现象,且碳化深度为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0. 50倍 ~<1. 0 倍且小于 30 mm2
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部分位置出现碳化现象,局部碳化深度为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1. 0倍 ~<1. 5倍或大于 30 mm,混凝土表面少量胶凝料松散粉化 3
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全部测点碳化且碳化深度大于或等于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1. 5 倍 或大于 50 mm,混凝土表面胶凝料大量松散粉化 4

T/CSPSTC 80—2021

n)    砂浆强度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5。

表 C. 15   砂浆强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砂浆强度处于良好状态,砂浆推定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1. 1倍,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10. 0 Mpa1
砂浆强度处于较好状态,砂浆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90倍 ~1. 00倍,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 计强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8. 5 Mpa2
砂浆强度处于较差状态,砂浆出现缺损流失现象,砂浆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75倍 ~ 0. 90 倍,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0. 85倍,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7. 5 Mpa3
砂浆强度处于很差状态,砂浆出现严重缺损流失现象,砌体出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象,显著 影响结构承载力 。砂浆推定强度小于设计强度的 0. 75倍,平均强度小于设计强度的 0. 85倍,最 小值小于 7. 5 Mpa 4

。)    砂浆饱满度或松散区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6。

表 C. 16   砂浆饱满度或松散区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砂浆饱满,无松散区1
砂浆局部不饱满,或零散松散区分布,累计面积小于构件面积的 5%2
砂浆较大范围不饱满,或较大范围松散区分布,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5%~10%3
砂浆大范围不饱满,或大范围松散区分布,砌体出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象,显著影响结构承 载力,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10%4

p)    结构体型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7。

表 C. 17   结构体型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与设计相符或优级于设计值1
基本符合设计要求,断面形态与设计形态基本无偏差,混凝土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 值偏小不超过 5 cm,砌体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值偏小不超过 10%2
明显偏离设计要求,断面形态与设计形态偏小超过 10cm,混凝土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 计值偏小 5 cm 到设计值的 30%,砌体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值偏小 10% ~30% 。结 构存在较明显异常变形现象 3
明显偏离设计要求,断面形态与设计形态偏小超过 20cm,混凝土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 计值偏小超过设计值的 30%,砌体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值偏小超过 30% 。结构出 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象,顶部地面变形明显超过规范允许值 4
注 :  SL191—2008中 3.2. 4规定 1级 、2级与 3级 、4级与 5级的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基本组合的 承载力安全系数 K 分别为 1. 35、1.20、1. 15,据此规定偏离设计值 30%为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但考虑到暗涵在 此体型下已实际长期运行,说明结构的实际安全富余度还是较设计高,因此危害程度等级最高确定为Ⅱ级 。

T/CSPSTC 80—2021

q)    接缝胶结物脱落等砌体缺陷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8。

表 C. 18   接缝胶结物脱落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1
砌体间砂浆局部脱落 , 脱落累计长度小于构件截面长度的 10%2
砌体间砂浆较大范围脱落 , 脱落累计长度大于构件截面长度的 10%3
注 :  接缝胶结物脱落是造成墙体变形垮塌的原因之一 , 发展过程是缓慢 、长期的 , 因此最高等级确定为 Ⅲ级 。

r)    植物根须穿入箱涵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9。

表 C. 19   植物根须穿入箱涵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箱涵内表观完好 , 无植物根须穿入1
箱涵内表面有少量植物根须穿入 , 根茎细小 , 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未见异样变形2
箱涵内表面有大量植物根须穿入 , 根茎较大 , 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有明显异样变形3
注 :  植物根须 、根茎对暗渠化河道结构的危害是缓慢 、长期的 , 以是否对结构形成实质性破坏为危害程度分级的 参考依据 。有无明显异样变形指标以直接观察为准 。

s)    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分布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0。

表 C. 20   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分布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承重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大于或等于 0. 75倍设计值);钢筋分布符合设计要求1
承重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设计要求的 0. 50倍 ~<0. 75倍 , 对钢筋耐久性有轻度影响;钢筋 分布基本符合设计要求2
承重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设计要求的 0. 50倍且小于 15 mm , 对钢筋耐久性有很大影 响 , 钢筋失去碱性保护 , 发生较严重锈蚀;钢筋分布大面积严重偏离设计要求 3
注 1:  根据 SL191—2008中 3. 1. 8 的规定 , 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 , 根据 SL 191—2008中 9. 2. 1 的规定其对应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设计值为 30 mm 或 45 mm 。注 2:  根据 SL677—2014中 4. 5. 1 的规定 , 保护层厚度的局部偏差为 1/4净保护层厚度 , 即 0. 75倍设计厚度及以 上为符合设计要求 。注 3:  因此规定偏差超过允许值偏差的 2倍(即厚度小于设计值的 0. 50倍)为严重不符合 , 对钢筋耐久性有很大 影响 , 则 0. 50倍 ~0. 75倍为有影响 。

T/CSPSTC 80—2021

t)    氯离子含量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1。

表 C. 21   氯离子含量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小于 0. 2%1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为 0. 2%~1. 0%,外源性氯离子侵入深度小于实测钢筋保护厚度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大于 1. 0%,外源性氯离子侵入深度大于或等于实测钢筋保护厚度3
注 :  根据 SL191—2008中 3. 1. 8 的规定,将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根据 SL 191—2008中 3. 3. 4 的规定,其对应最大氯离子含量设计值为 0. 2%或 0. 1%,这是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氯离子含量限值 。 因此,按  三类环境下氯离子含量最大设计值的 5倍(即 1. 0%,对于一类环境)为对钢筋耐久性有很大影响,在 0. 2% ~  1. 0%期间为有影响 。

u)    暗涵内空气和水体腐蚀介质等环境类别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2。 表 C. 22   环境类别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与设计预测的环境相符或好于设计预测环境1
与设计预测的环境基本相符,现状环境较设计预测偏差但不超过 Ⅳ级2
与设计预测的环境严重不符,现状环境较设计预测偏差超过 Ⅳ级3
注 :  环境类别分类标准,详见 SL191—2008中的 3. 1. 8。 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 。

T/CSPSTC 80—2021

附    录    D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检测评估表格

暗渠化河道检测评估表格见表 D. 1~表 D. 20。

表 D. 1   暗渠化河道单元划分情况表

序号检查井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暗涵结构与地面 建筑简述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备注
         
    
    

表 D. 2   暗渠化河道内部淤积情况统计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单元编号暗涵内部尺寸淤积厚度 cm水面高度 cm备注
        
    

表 D. 3   暗渠化河道内部排口情况统计表

序号排污口 编号管径 mm管底标高 m平面    坐标 X平面   坐标Y排口类型材质探查是否 有污水备注
          

T/CSPSTC 80—2021

表 D. 4   暗渠化河道内部外观缺陷情况统计表

编号单元 编号缺陷 性质里程桩号缺陷描述截图名称备注危害程 度分级
 1      J(Z1) 渗漏 J(Z1)2十034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20 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 水,可见泥沙堆积J(Z1)2十034-   左边墙底部渗漏  Ⅲ
 2钢筋露 筋锈蚀J(Z1)2十036~  J(Z1)2十036. 5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40 cm 钢筋锈蚀,混凝土表层脱 落或凸起,钢筋露出J(Z1)2十036- 左露筋  Ⅱ
 3 渗漏 J(Z1)2十038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20 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 水,可见少量泥沙堆积J(Z1)2十038-   左边墙底部渗漏  Ⅲ
 4 渗漏 J(Z1)2十048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20 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 水,可见少量泥沙堆积J(Z1)2十048-   左边墙底部渗漏  Ⅲ
 J(Z1)2十034-左边墙底部渗漏 J(Z1)2十036-左露筋
 J(Z1)2十038-左边墙底部渗漏 J(Z1)2十048-左边墙底部渗漏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表 D. 5   各单元混凝土强度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实测混凝土强度 推定值对应混凝土强度 等级危害程 度分级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105J(Z1) —1J(Z1)2十060. 0~J(Z1)2十031. 029顶板 :37. 6 Mpa 侧墙 :30. 0 Mpa顶板:C35 侧墙 :C30V
J(Z1) —2J(Z1)2十031. 0~J(Z1)1十980. 051顶板:35. 2 Mpa 侧墙 :29. 7 Mpa顶板:C35 侧墙 :C25 V
J(Z1) —3J(Z1)1十980. 0~J(Z1)1十955. 025顶板:35. 2 Mpa 侧墙 :29. 7 Mpa顶板:C35 侧墙 :C25 V

表 D. 6   各单元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直径及间距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 里程桩号长度 m 单元编号 单元桩号长度 m实测钢筋直径及间距 mm实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Dnemm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105 J(Z1) —1 J(Z1)2十060. 0~J(Z1)2十031. 0 29顶板:主筋 φ18@153,箍筋 φ12@175;侧墙:主筋 φ16@158,箍筋 φ10@205顶板:主筋 29. 95,箍筋 43. 82;侧墙:主筋 13. 50,箍筋 21. 87
  J(Z1) —2  J(Z1)2十031. 0~J(Z1)1十980. 0  51顶板:主筋 φ18@149,箍筋 φ12@169;侧墙:主筋 φ16@159,箍筋 φ10@199顶板:主筋 29. 68,箍筋 49. 61;侧墙:主筋 15. 26,箍筋 22. 43
  J(Z1) —3  J(Z1)1十980. 0~J(Z1)1十955. 0  25顶板:主筋 φ18@149,箍筋 φ12@169;侧墙:主筋 φ16@159,箍筋 φ10@199顶板:主筋 29. 68,箍筋 49. 61;侧墙:主筋 15. 26,箍筋 22. 43

表 D. 7   各单元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 里程桩号长度 m 单元编号 单元桩号长度 m混凝土碳化深度钢筋保护层厚度mm混凝土碳化深度 平均值/钢筋    保护层厚度危害程 度等级 备注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 105J(Z1) —1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298. 58. 08. 029. 950. 27V顶板
11. 510. 511. 013. 500. 81右侧墙
J(Z1) —2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519. 58. 08. 529. 680. 29V顶板
7. 57. 57. 515. 260. 49V左侧墙
J(Z1) —3J(Z1)1十980. 0~ J(Z1)1十955. 0258. 08. 08. 029. 120. 27V顶板
9. 58. 09. 014. 770. 61左侧墙

表 D. 8   各单元钢筋锈蚀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钢筋锈蚀实测值钢筋状态危害程度 等级备注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105  J(Z1) —1 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  29—256mv~—162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顶板
—266mv~—195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右侧墙
  J(Z1) —2 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  51—284mv~—232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顶板
—274mv~—185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左侧墙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表 D. 9   各单元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氯离子含量危害程度备注
g/g%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 105J(Z1) —1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290. 0024250. 242 5顶板
0. 001 3350. 133 5右侧墙
J(Z1) —2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510. 0013880. 1388顶板
0. 001 7650. 176 5左侧墙
J(Z1) —3J(Z1)1十980. 0~ J(Z1)1十955. 0250. 000 8530. 085 3顶板
0. 001 9950. 199 5左侧墙

表 D. 10   各单元砂浆强度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贯入深度平均值 mm抗压强度换算值 Mpa危害程度 等级备注
   1   J(Z1)   J(Z1)1十670. 0~ J(Z1)0十590. 0   1 105J(Z1) —7J(Z1)0十670. 0~ J(Z1)0十640. 0307. 302. 4左侧墙
7. 332. 4右侧墙
J(Z1) —8J(Z1)0十640. 0~ J(Z1)0十610. 0307. 482. 3左侧墙
7. 282. 4右侧墙
J(Z1) —9J(Z1)0十610. 0~ J(Z1)0十590. 0207. 222. 5左侧墙
7. 112. 6右侧墙

T/CSPSTC 80—2021

表 D. 11   暗渠化河道运行维护设施检查情况统计表

序号检查井编号井口标高 m平面坐标 X平面坐标Y隐患描述
1JZB-0167. 55120789. 4734911. 92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2JZB-0267. 52120792. 5934910. 00井口盖板封堵
3JZB-0366. 28120837. 8134937. 47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4JZB-0466. 39120841. 6734936. 05井口盖板封堵
5JZB-0564. 15120864. 0735007. 93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6JZB-0663. 88120889. 2935050. 90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7JZB-0763. 76120915. 3335095. 73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8JZB-0863. 73120922. 5735107. 98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9JZB-0963. 69120939. 2735126. 99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井壁有裂纹
10JZB-1063. 77120986. 3635099. 81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井壁有裂纹
11JZB-1163. 06121008. 8535094. 66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井壁有裂纹

表 D. 12   水面线成果表

  里程桩号  单元编号 现状(淤积)水面线m 规划(清淤)水面线m 涵顶高程 m 堤顶高程(左右岸取低值)m  备注
J(Z1)1十590. 2J(Z1) —3—356. 4456. 4457. 0462. 77     单孔 4. 0 m× 2. 0 m箱涵
J(Z1)1十700J(Z1) —2—657. 9257. 6558. 2563. 80
J(Z1)1十800J(Z1) —2—359. 0258. 7659. 3564. 66
J(Z1)1十900J(Z1) —2—160. 1359. 8460. 4564. 69
J(Z1)2十000J(Z1) —1—261. 2460. 9361. 5567. 53
J(Z1)2十061. 40J(Z1) —1—161. 8961. 6262. 2267. 20

T/CSPSTC 80—2021

表 D. 13   单元过流能力指标化安全评估表

序号检查井编号单元编号暗涵内部尺寸 m淤积厚度 cm单元安全等级
  1  J(Z1)J(Z1) —1  4. 0× 3. 50~7
J(Z1) —20~11
J(Z1) —33~15

表 D. 14   河道过流能力评估表

序号河道名单元编号暗涵内部尺寸淤积厚度 cm单元安全等级河道安全等级
  1  JJ(Z1) —1—1  4. 0 m× 3. 5 m0~7  Ⅳ
J(Z1) —1—20~11
J(Z1) —1—33~15

表 D. 15   墙体垮塌 、变形隐患安全评估

里程桩号墙体垮塌 、变形情况位置评估
  (Z1)1十595~ J(Z1)1十603左 边 墙 变 形 , 面 积 约 为  8. 0 m (长) × 2. 6 m(高) ;最 大 形 变 量 0. 3 m,距涵底高约 1. 7 m 。涵顶 左侧 可 见 明 显 沉 降 , 沉 降 量 约 17cm  左边墙  结构不满足要求,建议整体拆除重建
J(Z1)1十904~ J(Z1)1十908右边墙顶部轻微形变,可见渗水右边墙顶部结构不满足要求,建议整体拆除重建

表 D. 16   裂缝隐患安全评估

里程桩号缺陷类型缺陷位置裂缝限值 mm评估
J(Z1)1十610~ J(Z1)1十590涵顶可见众多间距约 20cm 呈平行状的微小裂缝,可见 渗水 顶板 0. 3限值范 围 内 裂 缝,但 伴 有 渗 水 , 为 贯穿性 裂 缝,应 进 行 加 固,控 制 裂 缝进一步扩大

T/CSPSTC 80—2021

表 D. 17   树根穿入缺陷评估

里程桩号树根渗入情况位置
J(Z1)1十983~J(Z1)1十973右边墙距涵底高约 2 m树根穿入,沿墙体四处延伸右边墙
J(Z1)1十975. 5~J(Z1)1十976. 5左边墙距涵底高约 2. 5 m树根穿入,沿墙体四处延伸左边墙
J(Z1)1十972. 5~J(Z1)1十972左边墙距涵底高约 1. 7 m树根穿入,沿墙体四处延伸左边墙

表 D. 18   接缝 、预留口 、墙体渗水隐患安全评估

里程桩号接缝 、预留口 、墙体渗水情况评估
J(Z1)2十048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可见少量泥沙堆积          对 堵 塞 的 排 水 口 进 行 疏 通,重 新 对 废 弃 出 水 口 进 行 封 堵 , 对 形 成 的 空 洞 进 行  局  部  加 固,对 失 效 部 分 伸 缩 缝 进 行重新止水
J(Z1)2十034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2十029~J(Z1)2十028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3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2十027右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2十020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2十015. 5~(Z1)2十014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3个渗漏点,可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1十996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95右边墙底向上约 3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81右边墙底向上约 20cm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可见大量泥沙堆积
J(Z1)1十972. 5~(Z1)1十970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个明显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66~J(Z1)1十958右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4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39左边墙底向上约 1. 2 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37右边墙底向上约 7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74~J(Z1)1十870右边墙底向上约 50cm 有 4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28左边墙底向上约 1. 3 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09~J(Z1)1十806右边墙底向上约 4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06环向结构缝渗漏,涵顶结构缝周围可见大面积潮湿

T/CSPSTC 80—2021

表 D. 19   单元 、河道结构安全及耐久性指标化评估表

 序号 河道名 里程桩号长度 m 单元编号 单元桩号长度 m独立结构(部件)安全等级单元 安全 等级河道 安全 等级
        1        J      J(Z1)2十060. 0~J(Z1)0十955. 0        105  J(Z1) —1 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  29顶板V  Ⅱ        Ⅱ
左侧墙
右侧墙V
底板V
  J(Z1) —2 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  51顶板V  Ⅱ
左侧墙
右侧墙
底板V
  J(Z1) —3 J(Z1)1十980. 0~ J(Z1)1十955. 0  25顶板V  Ⅲ
左侧墙
右侧墙
底板V

表 D. 20   暗渠化河道运行维护设施安全评估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井口标高 m平面    坐标 X平面   坐标Y 隐患描述运行维护 使用性安全   防护性安全 等级
1JZB-0167. 55  爬梯轻微锈蚀 , 防护网缺失不影响有安全隐患
2JZB-0267. 52  井口盖板封堵影响有安全隐患
3JZB-0366. 28  爬梯轻微锈蚀 , 防护网缺失不影响有安全隐患

T/CSPSTC 80—2021

参    考    文    献

[1]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2]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3]    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4]    GB 50199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5]    GB 50201   防洪标准

[6]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7]    GB/T 5080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8]    GB/T 51187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

[9]    GB/T 51355   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

[10]    CH/Z3017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

[11]    CJJ18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12]    DL/T 5251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缺陷检测和评估技术规程

[13]    HJ91. 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14]    JGJ/T 2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15]    JTG/T H2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16]    SL44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17]    SL 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18]    SL/T 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19]    SL/T 291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20]    SL 65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

[21]    SL 677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22]    SL 744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23]    SZDB/Z330   室外排水设施数据采集与建库规范

[24]    T/CECS0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25]    深圳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质量标准    (深圳市水务局 2015年 9 月 )

[26]    深圳市地面坍塌隐患检测技术导则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0年 8 月 )

[27]    深圳市排水暗涵安全检测与评估暂行指南    (深圳市水务局 2020年 11月 )ICS 93. 160 CCS P 55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团                体                标                准

T/CSPSTC 80—202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afety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ncealed channels

2021-12-16发布                                                                        2021-12-31实施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发  布 出  版

T/CSPSTC 80—202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2

5   安全检测方法     4

5. 1   基本要求      4

5. 2   外观检查方法      5

5. 3   结构检测方法      7

5. 4   隐患探测方法   10

6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    11

6. 1   基本要求    11

6. 2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    11

7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    12

7. 1   基本要求    12

7. 2   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12

7. 3   暗渠化河道结构检测    13

7. 4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    14

8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检查    14

8. 1   基本要求    14

8. 2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本体检查    14

8. 3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周边土体检查   15

9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    15

9. 1   基本要求    15

9. 2   暗渠化河道功能安全评估    15

9. 3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评估    16

9. 4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安全评估    20

9. 5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复核验算    21

9. 6   暗渠化河道安全综合评估    23

10   检测与评估成果及信息化管理     23

10. 1   基本要求      23

10. 2   检测与评估成果      23

I

T/CSPSTC 80—2021

10. 3   信息化管理      24

10. 4   安全设计      25

10. 5   运行维护      25

附录 A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里程 、缺陷 、隐患编号原则   26

附录 B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27

附录 C (规范性)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      40

附录 D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检测评估表格    50

参考文献     59

T/CSPSTC 8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本文件由深圳市水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出 。

本文件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水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深圳市施罗德工  业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  司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粤达科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隆科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  份有限公司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易探检测有限公司 、湖南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省宏泰水利水电质量检测  有限公司 、瑞排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龙岗排水有限公司 、深圳市  宝安排水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水星环境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通  物探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腾鼎鑫市政工程  有限公司 、深圳市水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深圳市厚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扬州市政管网有限公司 、创新  联盟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标准联合咨询中心股份公司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奇 、陆超 、黄世强 、胡清龙 、宋有聚 、丁志 良 、吴从林 、陈宗刚 、李博 、蔡然 、 付东王 、刘凤茹 、陈密 、陈凯 、谢向前 、李战 、唐力 、祝显学 、郑洪标 、储征伟 、赵军 、王蕾 、王崇宇 、秦强 、 周勇 、李宁 、刘旭辉 、闫海龙 、朱海东 、冷冬灵 、张永命 、朱东阳 、李万荣 、余海忠 、李彦生 、吴怡锋 、林潮 、 龙凤华 、杨佳 、刘建 、吴遥 、李逸之 、孟磊 、陈思宇 、张建成 、邹安平 、李继民 、罗南 、赖东杰 、曾庆彬 、彭艳华 、 黄小平 、胡雍 、李萍 、张功良 、曹钧恒 、黄棚兰 、周志勇 、吴兵 、王远峰 、张治 、潘文俊 、吕兵 、冯成会 、鞠建荣 、 龚俊 、王烽 、徐远思 、祁东东 、邹醇明 、宋纯 、罗伟争 、张俊慧 、王伟 、卢成绪 、郝宇花 。

T/CSPSTC 80—2021

引        言

城市暗渠化河道是城市排水防汛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 在确保城市雨污水有序收集 、运输和治 理 , 维护城市日常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随着城镇的大规模建设与扩展 , 部分城市河道暗渠化现 象较为普遍 , 尤其在城市中心区 、建成区 、人口稠密区的河道暗渠化更为常见 。 暗渠化河道因建成时间 较早 、建设标准较低 , 长期超负荷运行且受雨污混流的侵蚀 , 导致部分暗渠化河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 患 , 是近年来地面和道路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

城市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是一项集检测 、检查及分析 、设计复核计算 、结构安全评估及周边 土体空洞隐患评估于一体的技术性工作 , 但国内尚无针对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方面的技术标 准 , 给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及管理造成诸多不便 。 因此 , 在实际工作中亟需编制具有指导性 和针对性的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

本文件的制定 , 有利于保障暗渠化河道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安全 , 确保暗渠化河道安全运行管理 , 有 利于预防地面塌陷 , 进一步提升城市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标准化程度 。

T/CSPSTC 80—202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方法技术要求 , 并给出了成果评定的程序 。

本文件适用于对既有暗渠化河道结构及其附属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检测与评估 , 新建暗渠化河道 、市 政排水暗涵暗渠安全检测与评估可参照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 注 日期的引用文 件 ,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

GB/T 3836(所有部分)    爆炸性环境

GB/T 21740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8827(所有部分)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T 503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 50784—2013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CJJ6   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T 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CJJ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6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T 100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

JGJ/T 136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384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SL 191—2008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T 291. 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 1部分:物探

SL/T 35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SL 379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SL 713   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

T/CSPSTC 80—202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 1

暗渠化河道     concealed channels

因建设开发需要 , 将原天然河道人工硬质渠化且覆盖的河道 。 注 :  不包括河道桥涵 。

3.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     safety detection of concealed channels

为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需要 , 采用检查 、检测 、监测 、试验等方法或物探 、测量手段 , 获取暗渠化河道 的位置 、断面及结构尺寸 、外观及变形 、结构强度及缺陷 、结构耐久性 、功能符合性 、运维设施完整性和周 边土体及隐患等相关数据及结果的过程 。

3. 3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     safety assessment of concealed channels

根据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结果 , 结合相关技术标准和结构安全复核验算 , 分析判断暗渠化河道各单 元的分项安全等级及其安全性类别 , 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估暗渠化河道的安全类别 。

3. 4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     structural safety of concealed channels

暗渠化河道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 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的能力 , 以及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 生后 , 仍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的能力 。

3. 5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structural defect of concealed channels

暗渠化河道结构本体遭受损伤 , 影响其强度 、刚度和耐久性的缺陷 。

3. 6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缺陷     founctional defect of concealed channels 导致暗渠化河道过水断面发生变化 , 影响其畅通性能的缺陷 。

3. 7

隐患探测     detecting hidden defects

探测暗渠化河道周围土体中空洞 、脱空 、疏松体等安全隐患 。 3. 8

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appearance inspection of concealed channels

采用高清摄像 、微光或红外成像 、激光灰度影像 、声呐等成像技术 , 对暗涵内壁结构进行外观检查的 方法 。

4   基本规定

4.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包括现状调查 、安全检测 、复核验算与评估等内容 , 因流态变化引起 的安全问题不包括在本文件范围 。

T/CSPSTC 80—2021

4.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

a)    接受委托或任务 ;

b)    收集项目资料,开展现状调查 ;

c)    编制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大纲,提出安全检测内容及要求 ;

d)    开展现场安全检测,包括外观检查 、功能检查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检测和运维设施检查等 ;

e)    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和安全检测结果,对暗渠化河道的过流能力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 、运行维护 设施安全性进行复核与评估 ;

f)    编制安全检测与评估成果,确定暗渠化河道安全等级,提出处理建议和应急对策措施,并录入 信息化管理系统。

4. 3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频次需要遵守下列要求。

a)    首次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在完工验收后 5 年进行,以后宜每隔 3 年 ~5年进行 1 次;未及时组织 完工或验收的,首次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在质保期满后 5 年内进行。

b)    暗渠化河道的承载力 、土体应力或排水条件等外界条件较设计初期发生较大变化的,或已改变 暗渠化河道的使用功能的,应及时进行安全检测与评估。

c)    暗渠化河道已经运行 20年及以上的,或存在功能性 、结构性病害和安全隐患,且未进行处理仍 在运行的,应增加安全检测与评估频次。

d)    当遭遇接近或超过设防等级的地震 、暴雨 、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或发生可能导致暗渠化河道 严重损伤的爆炸 、火灾等事故,应及时进行安全检测与评估。

4. 4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应分单元进行,并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检测与评估单元应按主河道 、支流河道划分 ;

b)   主河道和各支流河道检测单元宜根据外观检查结果,按不同结构形式 、功能特性或缺陷特 点,以伸缩缝 、变形缝或沉降缝为分界线划分单元 ;

c)    单个单元长度不宜超过 120m ;

d)    各单元内的检测项目及内容应符合安全评估要求 ;

e)    评估单元划分可根据综合检测成果进行调整,评估单元划分应更加合理。

4. 5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单位应具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检测资质。

4. 6   开展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前,应充分收集下列资料。

a)    暗渠化河道区域地形图(电子版),比例尺不应小于 1 :  1000。

b)    暗渠化河道工程勘察 、设计资料,应包括 :

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 ;

2)    设计依据 、设计和竣工图纸及河道位置 、里程 、埋深 、结构 、尺寸 、材质 、流向 、流量及检修井 位置 、结构等资料,以及设计变更资料 ;

3)    其他相关地质 、设计资料。

c)    暗渠化河道施工 、运行维护和加固消缺等资料,应包括 :

1)    河道工程施工技术总结 、工程质量检测与评定 、工程质量事故与处理 、工程竣工验收等 资料 ;

2)    河道运行维护记录 、历史加固消缺资料及上覆建筑 、地面道路 、使用功能 、运行方式变化情 况等 ;

3)    历次质量检测 、环境检测 、安全监测资料及安全检测与评估报告等 ;

4)    当地水文 、气象资料,以及河道相关水系 、道路交通等资料。

4. 7   对于结构复杂 、安全风险较大或运行环境复杂的暗渠化河道,在开展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前,应进

T/CSPSTC 80—2021

行现状调查 , 并遵守下列要求:

a)    调查暗渠化河道沿线及周边地物 、地貌 、交通情况 , 以及沟渠 、管涵 、水系及连通情况等 ;

b)    调查暗渠化河道上盖建筑 、地面道路 、检查井 、进出口位置及结构等 ;

c)    调查暗渠化河道的断面尺寸 、埋深 、材质 、结构 、水位 、水量 、水质 、淤积及有毒有害气体等 ;

d)    暗渠化河道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病害 、隐患和疑点 , 以及现场检测作业主要危险源 ;

e)    现状调查结果应形成报告或记录 , 并提出安全检测项目和内容的建议 。

4. 8   根据委托要求 , 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现状调查结果 , 制定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大纲 , 应包 含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暗渠化河道工程概况 ;

b)    安全检测与评估的目的 、范围及要求 ;

c)    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依据 ;

d)    安全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

e)    安全检测与评估人员及进度计划 ;

f)    现场检测安全专项方案 , 以及质量 、环境和职业健康保证措施 ;

g)    现场交通组织 、河水调度配合及要求 ;

h)    拟提交的安全检测与评估成果等 。

4. 9   现场检测作业宜优先选用无损方法 , 避免对结构造成损伤 。 当采用微破损或破损方法检测时 , 不 应影响结构安全 , 并及时对破损处进行修复处理 , 修复后应达到或高于原设计要求 。

4. 10   暗渠化河道现场检查和检测作业安全应符合 CJJ6 的规定 , 涵内检测作业设备应符合GB/T 3836 (所有部分)的规定 。

4. 11   暗渠化河道坐标应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桩号宜与其里程一致 , 检测发现的每个缺陷 、隐患 应具有里程坐标和唯一标识 。

4. 1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以面向水流方向定义左右 , 里程桩号从每段箱涵下游往上游编排 , 里程 、缺 陷 、隐患编号参照附录 A。

4. 13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检测暗渠化河道的结构断面尺寸 、变形情况和过流能力 , 并根据检测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件 的要求评估该单元的功能安全等级 ;

b)    检查暗渠化河道的外观质量和渗漏情况 , 检测暗渠化河道的结构尺寸 、内部缺陷 、材料强度及 耐久性 , 并根据检测结果和复核验算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件的要求评估该单元的结构安全 等级 ;

c)    探测暗渠化河道周边和地面空洞 、不密实体等隐患 , 并根据探测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件的要 求评估该单元的环境安全等级 ;

d)    检查暗渠化河道运行维护设施的齐备性 、可靠性及安全性 , 并根据检查结果 , 对照设计或本文 件的要求评估该单元的运维设施安全等级 。

4. 14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应以单元为评估单位 , 在完成分项危害评级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安全评 估 , 最终对河道进行综合评估 。

5   安全检测方法

5. 1   基本要求

5. 1. 1   开展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前 , 应评估现场检测安全条件 , 并选用合适 、安全的检测方法 。

T/CSPSTC 80—2021

5. 1.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在满足探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探测深度较大的隐患探测 方法。

5. 1. 3   暗渠化河道采用物探方法探测得到的隐患结果应进行验证,其中,空洞类隐患异常验证比例宜 为 100% ;脱空和严重疏松体类隐患异常验证比例不宜小于 20%,且不宜少于 3处 。验证方法可采用洛 阳铲 、钻探 、触探 、开挖验证或采用不同物探方法进行比对。

5. 2   外观检查方法

5. 2. 1   人工检查方法

5. 2. 1. 1   人工检查方法主要采用目视检查,并携带照相机 、摄像机 、量尺 、塞规器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检 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暗渠化河道上方及邻近的路面(或土体)沉降 、裂缝和积水情况 ;

b)    检查井井盖 、盖框 、防坠网的完好情况 ;

c)    检查井的冒溢和积水情况 ;

d)    检查井周边的异味 ;

e)    暗渠化河道内部的沉降 、变形 、裂缝 、坍塌 、渗漏 、残墙 、淤积情况 ;

f)    其他缺陷和异常情况等。

5. 2. 1. 2   采用人工检查暗渠化河道应遵守下列规定。

a)    现场检查前,应制作检查段的标示牌,包括检查标段 、起始地点 、检查 日期等信息,并保留空白 区便于填写检查发现的缺陷或异常情况。

b)    当检查发现缺陷或异常情况时,应在标示牌上注明缺陷或异常位置及大致情况,将标示牌靠近 缺陷或异常部位拍摄照片或摄像。 拍摄照片的分辨率不应低于 300万像素,摄像的分辨率不 应低于 30万像素,画面应清晰。

c)    对于检查发现的沉降 、变形 、裂缝 、坍塌 、渗漏 、残墙 、淤积等情况应进行量测。

d)    现场检查应及时填写记录表,记录内容应全面 、详实。

5. 2. 2   摄像检查方法

5. 2. 2. 1   采用摄像检查暗渠化河道应符合下列条件 :

a)    摄像装置可安装在遥控无人潜水器 、管道爬行器 、无人船等无人搭载平台上进入暗渠化河道内 进行检查,或由潜水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携带摄像装置进入暗渠化河道内部检查,且符合安全 规定 ;

b)    适用于检查暗渠化河道水面以上部分和水下能见度大于 1 m 的水下部分。

5.2.2.2   摄像检查设备性能和指标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

a)    用于搭载摄像装置的无人搭载平台需要具有较强的通行能力,可水陆两用和远程控制与观 察,能避开或越过危害程度等级 2级及以下的沉积物 、树枝 、树根 、砖头石块等障碍物 ;

b)    无人搭载平台应具备测距功能,测距精度应优于 0. 1 m ;

c)    无人搭载平台应配有辅助光源系统,宜采用无影光源,灯光强度宜可调,摄像区域内的光照度 不小于 50 lx ;

d)    摄像装置应适应积水 、淤积 、潮湿环境,宜具有全景摄像功能,可进行平扫与旋转 、仰俯与旋转 、 视频与拍照 、变焦等操作 ;

e)    摄像装置宜选用高感光度 、高清彩色摄像头,可清晰观察前方 10m 范围内宽度为 5 mm 的条 状物体。

T/CSPSTC 80—2021

5.2.2.3   摄像检查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a)    摄像检查设备宜从检查井或暗渠化河道进出口进入。

b)   摄录的影像宜带有尺寸信息或相对的尺寸信息 , 尺寸量测偏差不大于暗渠化河道断面小边长 的 1/20。

c)    在行进检查过程中 , 不应使用摄像镜头变焦功能;当使用变焦功能时 , 摄像装置应保持在静止 状态。

d)    摄像检查的影像记录定位误差应在 ±0. 5 m 范围内。

e)    拍摄的影像应清晰 , 可识别宽度 0. 1 mm 及以上的裂缝;对于管道连接和检查发现的异常渗 水 、裂缝 、大规模变形坍塌 、异物侵入与淤堵 、钢筋明显锈蚀 、墙基淘空 、混凝土剥蚀脱落等缺陷 部位应进行细部放大摄像 , 细部结构清晰可辨。

f)    当摄录的影像不清晰或无法识别缺陷时 , 应进行重复检查。

5. 2. 3   声吶检查方法

5. 2. 3. 1   采用声呐检查暗渠化河道需要遵守下列条件。

a)    声呐装置可安装在遥控无人潜水器 、管道爬行器 、无人船等无人搭载平台上进入暗渠化河道内 进行检查。

b)    适用于检查暗渠化河道水深大于 30cm 的水下部分。

c)    检查暗渠化河道的淤积深度和断面变形时可选用断面声呐 , 检查暗渠化河道结构表面破损状 况时可选用侧扫声呐;检查暗渠化河道淤积深度 、断面变形和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可优先选 用二维声呐 、三维声呐。

5.2.3.2   声呐检查设备性能和指标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a)    无人搭载平台的性能应符合 5. 2. 2. 2 a) 、b) 、c)的相关规定 ;

b)    无人搭载平台应配置三向姿态传感器 , 能测量和读取姿态数据 ;

c)    声呐频率宜为 0. 5 MHz~2. 5 MHz, 声呐扫描范围不应小于暗渠化河道的最大对角线。

5.2.3.3   声呐检查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a)    声呐检查设备宜从检查井或暗渠化河道进出口进入。

b)    现场检查前 , 应实测河水的声波速度 , 并对声呐系统进行校准。 声呐检查淤积深度的精度应优 于 5 cm , 检查断面变形的精度应优于 3 cm , 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的分辨率应优于 10cm× 10cm。

c)    采用断面声呐 、二维声呐或三维声呐检查淤积深度和断面变形时 , 应读取姿态数据进行位置 修正。

d)    采用侧扫声呐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应根据声呐扫描范围规划航迹线 , 确保各航迹线的声 呐扫描范围重合且拼接后的声呐图像覆盖全河道。

e)    采用二维声呐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声呐发射接收平面与检测表面的交角宜控制在 10

40 , 并根据声呐视角调整测线间距 , 确保各测线拼接后的声呐图像覆盖全河道。

f)    采用三维声呐检查结构表面破损状况时 , 声呐点云密度不应小于 1点/cm2 。

g)    声呐检查的定位误差应在 ±0. 5 m 范围内。 在被检河段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应各进行 1 次河道 断面重复测量。

T/CSPSTC 80—2021

5. 2. 4   三维激光扫描法

5. 2. 4. 1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检查暗渠化河道需要符合下列条件:

a)    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安装在遥控无人潜水器 、管道爬行器 、无人船等无人搭载平台上进入暗渠化 河道内进行检查 , 或由潜水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携带三维激光扫描仪进入暗渠化河道内部检 查 , 且符合安全规定 ;

b)    适用于检查暗渠化河道水上部分的检测及变形监测 。

5.2.4.2   三维激光扫描装置的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无人搭载平台的性能应符合 5. 2. 2. 2 a) 、b) 、c)的相关规定 。

b)    三维激光扫描仪应满足下列技术参数:

1)    最大测距应大于 50 m ;

2)    25m测距精度应优于 ±3mm ;

3)    出射光斑直径应小于或等于 4 mm ;

4)    激光散射角应小于或等于 4 mrad ;

5)    水平视野范围应为 360。;

6)    垂直视野范围应大于或等于 270。;

7)    水平角度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 0. 018。;

8)    垂直角度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 0. 018。。

5.2.4.3   三维激光扫描法检查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三维激光扫描装置宜从检查井或暗渠化河道进出口进入 , 且分检查井段进行 。

b)    测站式三维激光扫描的测站间距不应大于暗渠化河道断面小边长的 3倍;应在检查井 、分支口 等正中位置增设测站进行三维激光扫描 。

c)    三维激光扫描测距精度应优于 3 mm , 点云密度应大于 4点/cm2 。

d)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进行变形监测时 , 对于重要的特征断面宜采用粘贴或固定强制对中的黑白 十字反射板的方式 , 并固定对比断面进行定期监测 。 监测点间距中误差应在± 5 mm 范围 内 , 特征点水平和垂直中误差应在 ±10mm 范围内 。

e)     采 用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仪 检 查 暗 渠 化 河 道 内 部 彩 色 影 像 时 ,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点 云 密 度 应 大 于 4点/cm2 。

f)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查暗渠化河道内部灰度影像时 ,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密度不应小于 1点/cm2 。

g)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拼接可选用特征点拼接 、绝对坐标拼接等方法 。 拼接半径不应大于暗渠化 河道断面小边长的 5倍 , 点云拼接重叠率宜大于 50% , 拼接误差应在 ± 1 mm 范围内 , 拼接后 的点云最大间距应在 ±5mm 范围内 。

5. 3   结构检测方法

5. 3. 1   暗渠化河道结构检测主要包括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内部缺陷 、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结构厚度 、混 凝土钢筋分布及锈蚀 、砌筑砂浆强度 、碳化深度等 。

5. 3. 2   结构检测方法选择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强度检测宜选用回弹法 、超声波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 、钻芯法 。

b)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包括内部空洞 、不密实等 , 宜选用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超 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 必要时宜采用钻取芯样试件进行验证 。

T/CSPSTC 80—2021

c)    混凝土裂缝检测应先进行裂缝调查 , 测量裂缝长度和宽度 , 估计裂缝深度 。裂缝深度检测宜选 用超声波法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 有钻孔时宜采用钻孔全景数字成像法 。

d)    混凝土结构厚度检测宜选用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钻 孔法 。

e)    混凝土钢筋分布检测宜采用电磁感应法 、探地雷达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 , 锈蚀检测宜采 用半电池电位法 。

f)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宜采用回弹法 、贯入法 。

g)    碳化深度检测宜采用酚酞试验法 。

5. 3. 3   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强度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设备应包含回弹仪 、超声波检测仪等 。

2)    回弹仪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T 352的相关规定 。

3)    钻芯法设备应包括钻芯机 、锯切机和磨平机 、补平装置(或研磨机) 、钢筋探测仪等 。设备 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GJ/T 384的相关规定 。

b)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a)的相关要求 。

2)    冲击—回波法检测设备应包括冲击器 、传感器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应符合 SL 713的相关规定 。

3)    探地雷达设备应包含主机 、天线 、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T 291. 1 的相关规定 。

4)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仪器需要符合下列规定:

 具有多个横波换能器阵列排布的发射与接收系统 , 应有采集 、处理 、存储等功能 , 能够

实时显示线 、面 、三维扫描影像功能 ;  换能器应采用干耦合点接触 ;

 工作频率范围宜为 25KHz~85KHz 。

c)    混凝土裂缝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应满足 5. 3. 3 a)的相关要求 。

2)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仪器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3)    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钻孔摄像仪器设备的图像分辨率应大于 500像素/cm2 , 图像采样速 率应大于 20帧/s 。全景数字成像仪器应具有同步自动拼接展开图功能 , 摄像仪器应具有 同步录像及孔深 、方位等参数实时显示功能 。

d)    混凝土结构厚度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a)的相关要求 ;

2)    冲击—回波法检测设备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3)    探地雷达设备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e)    混凝土钢筋分布及锈蚀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磁感应法检测设备宜为钢筋探测仪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 713的相关规定 ;

2)    探地雷达设备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3)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仪器应满足 5. 3. 3 b)的相关要求 ;

4)    半电池电位法检测设备应包含 自制铜-硫酸铜参比电极 、直流电压表 、电瓶夹头 、导线 等 , 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SL 713的相关规定 。

T/CSPSTC 80—2021

f)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砂浆回弹仪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50315的相关规定 ;

2)    贯入法检测设备应包含贯入式砂浆强度检测仪和数字式贯入深度测量表 , 技术要求应符 合 JGJ/T 136的相关规定 ;

g)    碳化深度检测设备应包含电动冲击钻 、1. 0%酚酞溶液(含 20%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钢尺(或 游标卡尺)等 。

5. 3. 4   现场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选用回弹法 、超声波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 、钻芯法 , 现场检测应遵守 SL 713 的相关规定 。

b)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1)    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应遵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还需要遵守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前应采集正常密实混凝土的探地雷达图像为基准图像 ;  天线频率宜在 400MHz~2000 MHz 范围内选择 ;

 检测应采用连续剖面法 , 道间距不应大于 2 cm 。

3)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适用于探测埋深 150cm 以内的混凝土内部缺陷 , 现场检测需要 遵守下列规定 。

 测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 不平整处应打磨平整 , 测试表面不宜有涂层和松散颗粒 。应 保证测试周围 10m 范围内无连续机械振动干扰 , 以及其他声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应采用试验选定的参数进行测试 , 同一个测网应采用相同的测试参数 , 换能器应与混 凝土测试表面紧密贴合 。

 测网布置时 , 测线方向宜沿混凝土构件轴线方向或垂直于缺陷走向布置 , 测线间距宜 为 10cm~30cm , 测点间距宜为 10cm~20cm 。

c)    混凝土裂缝深度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1)    超声波法应符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应满足 5. 3. 4 b)的相关要求 。

3)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检测缓倾角裂缝时 , 应沿裂缝布置成像带 , 长度包含裂缝长度 , 宽 度应大于裂隙估算范围 。

4)    钻孔全景数字成像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段应无套管 , 孔壁干净 ;

 现场测试前 , 应根据钻孔孔径等情况选择最佳摄像焦距 、光圈 ;

 测试过程中应实时监视探管前方影像 , 发现有异物阻挡时 , 应降低探管前进速度或停 止观测 , 待清除异物后再进行观测 。

d)    混凝土结构厚度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1)    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钻孔法应符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适用于探测结构厚度小于 150cm 的混凝土 , 现场检测应符合下 列规定 。

 测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 不平整处应打磨平整 , 测试表面不应有涂层和松散颗粒 。应

保证测试周围 10m 范围内无连续机械振动干扰 , 及其他声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应采用试验选定的参数进行测试 , 以能清晰显示混凝土底界面反射为宜 。

 每个检测单元的测区不宜少于 3个 , 每个测区的检测长度不宜小于 1 m 。

T/CSPSTC 80—2021

e)    混凝土钢筋分布及锈蚀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1)    电磁感应法 、探地雷达 、半电池电位法应符合 SL713的相关规定 。

2)    电磁感应法适用于检测面层钢筋分布;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适用于检测面层和底层 钢筋分布 。

3)    当混凝土厚度小于 200mm 时 , 探地雷达适用于检测面层和底层钢筋分布;当混凝土厚度 大于 200mm 时 , 探地雷达适用于检测面层钢筋分布 。

4)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法现场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

 测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 不平整处应打磨平整 , 测试表面不应有涂层和松散颗粒 。应 保证测试周围 10m 范围内无连续机械振动干扰 , 及其他声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应采用试验选定的参数进行测试 , 以能清晰显示面层钢筋 、底层钢筋和混凝土底界面 反射为宜 。

 检测时仪器的长轴应与被测钢筋垂直 , 测线垂直于被测钢筋 , 测点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

f)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可采用回弹法 、贯入法 。 回弹法应符合 GB/T 50315的相关规定 , 贯入法应 符合 JGJ/T 136的相关规定 。

g)    碳化深度检测可采用酚酞试验法 , 现场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1)    采用电动冲击钻在测区内钻一个直径 20mm 、深 70 mm 的孔洞 , 并将孔洞内的粉末清除 干净 。采用 1. 0%酚酞溶液滴在孔洞内壁边缘处 , 采用钢卷尺(或游标卡尺)测量碳化深度 (不变色区的深度) , 读数精度为 0. 5 mm 。

2)    每个检测单元的测区不宜少于 10个 , 并尽量均匀分布 。

5. 4   隐患探测方法

5. 4. 1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宜选用探地雷达 、高密度电法 、瞬变电磁法 、地震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 、天 然源面波法 、钻孔取芯法等 , 亦可根据实际工况选用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探测 。

5. 4. 2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探地雷达适用于探测暗渠化河道的上方 、底板 、左边墙 、右边墙与周边土体的松散土体 、空洞等 目标体且满足下列条件 。

1)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的介电常数应存在明显差异 , 电性相对稳定 , 电磁波反射信号明显 。

2)    目标体与埋深相比应具有一定规模 , 埋深不宜过大 。探测 目标体垂直方向上的厚度应大 于探测时所用电磁波在周边介质中有效波长的 1/4, 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应大于所用电磁 波在周边介质中的第一菲涅耳带直径的 1/4;区分两个水平相邻的探测 目标体时 , 探测 目 标体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大于第一菲涅耳带直径 。

3)    相对于天线尺寸 , 探测表面宜平整 , 无障碍 。

4)    测区内不宜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等较强的电磁干扰 。

b)    高密度电法 、瞬变电磁法适用于探测暗渠化河道外侧的松散土体 、空洞等目标体应满足下列 条件:

1)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电性差异 ;

2)     目标体相对于埋深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

3)    测区内无较强的游散电流 、大地电流或其他电磁干扰 。

c)    地震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 、天然源面波法探测暗渠化河道外侧的松散土体 、空洞等目标体应 满足下列条件:

T/CSPSTC 80—2021

1)    进行地震反射波法探测时 ,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 ;

2)    进行瞬态面波法 、天然源面波法探测时 , 目标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大于 20%的面波 波速差异 ;

3)     目标体相对于埋深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5. 4. 3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 SL/T 291. 1 的相关规定。

5. 4. 4   暗渠化河道隐患现场探测应遵照 SL/T 291. 1、CJJ/T 7 的相关规定执行。

6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

6. 1   基本要求

6. 1. 1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应对全部单元进行检测 , 包括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

6. 1. 2   暗渠化河道过流安全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环境 、作业  安全及检测方法特点等因素 , 选择适用的方法 , 并利用不同方法相互佐证 , 验证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6. 2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

6. 2. 1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应包含下列内容:

a)    查明暗渠化河道的长 、宽 、高 、横纵断面等尺寸信息 ;

b)    检测暗渠化河道的淤积 、冲刷现状 ;

c)    暗渠化河道内及进出口是否存在残墙 、坍塌 、异物侵入 、淤堵等影响断面的情况。

6. 2. 2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方法选择宜遵守下列规定。

a)    暗渠化河道的长 、宽 、高 、横纵断面等尺寸信息检查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检测或人工直接量测 方法检测。

b)    暗渠化河道淤积 、冲刷断面 , 当暗涵内水深小于 30 cm 时 , 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结合测杆进 行检测;当暗涵内水深大于 30 cm 时 , 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结合声呐法进行检测。

c)    淤积深度宜采用声呐扫描法检测。

d)    暗渠化河道内及进出口等部位的残墙 、坍塌 、异物 、淤堵等宜采用摄像检查法或三维激光扫描 法检测。

6. 2. 3   暗渠化河道人工检查 、摄像检查 、声呐检查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方法分别按 5. 2. 1、5. 2. 2、5. 2. 3 和

5. 2. 4 的相关规定执行。

6. 2. 4   暗渠化河道淤积状况纵断面图中应标注路名(或路段名) 、井号 、管径 、长度 、流向 、图像截取点纵 距及对应的积泥深度 、积泥百分比等。 纵断面线应标注管底线 、管顶线 、积泥高度线和管径的 1/5高度 线(虚线)等。

6. 2. 5   暗渠化河道断面检测应提供下列成果。

a)    每单元应提供 1个 ~3个典型暗渠化河道横断面 , 典型横断面应包括本单元内最不利的断面。 重点暗渠化河道段需要适当增加典型断面数量 , 以及坍塌 、异物侵入 、淤堵等影响过流的细部  放大图像。

b)    应提供检测单元的高程纵断面曲线和数据。

c)    其他评估资料需要的检测数据和信息。

T/CSPSTC 80—2021

7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

7. 1   基本要求

7. 1. 1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应对全部单元进行检测,包括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暗渠化河道结构 检测和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

7. 1. 2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环境 、作业  安全及检测方法特点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方法,并利用不同方法相互佐证,验证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7. 2   暗渠化河道外观检查

7. 2. 1   混凝土箱涵外观检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检查暗渠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 功能性缺陷包括淤积 、残墙等,结构性缺陷包括钢筋裸露 锈蚀 、变形 、垮塌 、墙基淘空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 、裂缝 、蜂窝麻面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 、渗水 等,缺陷分类参考附录 B。

b)    外观检查除应遵守 5. 2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混凝土箱涵外观检查缺陷应描述内容

缺陷分类缺陷名称缺陷应描述内容
功能性缺陷淤积桩号范围,长度 ×宽度 ×厚度
残墙桩号,高度
      结构性缺陷钢筋裸露锈蚀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变形桩号范围,位置,变形幅度
垮塌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墙基淘空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桩号,位置
裂缝桩号范围,裂缝宽度 、长度
蜂窝麻面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渗水桩号范围,位置,水质(清水 、夹泥)
注 :  钢筋裸露锈蚀缺陷,采用人工检查方法时需要提供钢筋锈蚀率。 位置,指顶板 、左侧墙 、右侧墙。

7. 2. 2   浆砌石盖板涵外观检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检查暗渠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 功能性缺陷包括淤积 、残墙等,结构性缺陷包括钢筋裸露 锈蚀 、变形 、垮塌 、墙基淘空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 、裂缝 、蜂窝麻面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 、渗水 、浆 砌石砂浆流失等,缺陷分类参考附录 B。

b)    外观检查除应遵守 5. 2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T/CSPSTC 80—2021

表 2   浆砌石盖板涵外观检查缺陷应描述内容

缺陷分类缺陷名称缺陷应描述内容
功能性缺陷淤积桩号范围,长度 ×宽度 ×厚度
残墙桩号,高度
      结构性缺陷钢筋裸露锈蚀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变形桩号范围,位置,变形幅度
垮塌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墙基淘空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高度)
接缝填充材料流失桩号,位置
裂缝桩号范围,裂缝宽度 、长度
蜂窝麻面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异物穿入墙体破损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渗水桩号范围,位置,水质(清水 、夹泥)
浆砌石砂浆流失桩号范围,位置,尺寸(长度 ×宽度)
注 :  钢筋裸露锈蚀缺陷,采用人工检查方法时需要提供钢筋锈蚀率 。位置,指顶板 、左侧墙 、右侧墙 。

7. 3   暗渠化河道结构检测

7. 3. 1   暗渠化河道结构尺寸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暗渠化河道结构尺寸检测应包括暗渠化河道的顶板 、底板 、外边墙墙体厚度,双孔涵和多孔 涵,还应包括内隔墙墙体厚度 。

b)    暗渠化河道结构尺寸检测宜选用超声波法 、冲击—回波法 、探地雷达 、超声横波反射三维成像 法 、钻孔法,辅以人工测量方法 。各检测方法依据 5. 3 的相关规定执行 。

c)    暗渠化河道每单元应提供 1 个 ~2个断面的结构尺寸,结构尺寸变化段需要适当增加断面 数量 。

7. 3. 2   混凝土箱涵结构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混凝土箱涵结构检测宜包括配筋 、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锈蚀程度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碳化深 度等 。

b)    测区布置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1)    每个单元不宜少于 10个测区,测区间距宜为 10m~30m ;

2)    测区宜均匀 、随机布置,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 30%且不宜少于 10个构件 。

c)    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宜辅以钻芯法验证 。

7. 3. 3   浆砌石盖板涵结构检测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

a)    浆砌石盖板涵结构检测宜包括配筋 、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锈蚀程度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碳化 深度 、砂浆强度 、浆砌石松散区域等 。

b)    测区应均匀 、随机布置,测区间距宜为 10m~30m 。

c)     现 场 检 测 应 遵 守  5. 3 的 规 定 。 当 浆 砌 石 松 散 区 采 用 探 地 雷 达 检 测 时 , 天 线 频 率 宜 为 250MHz~500MHz 。

T/CSPSTC 80—2021

7. 4   暗渠化河道隐患探测

7. 4. 1   暗渠化河道应探测其上方 、底板 、左边墙 、右边墙与周边土体的密实性, 以及周边空洞 、渗漏等 隐患。

7. 4. 2   测区 、测线布置需要遵守下列规定。

a)    暗渠化河道内部,应在左边墙 、右边墙 、底板的周边土体布置测区或测线。 当采用探地雷达探 测时,应在左边墙 、右边墙和底板各布置 1条沿洞轴线方向的测线。

b)    暗渠化河道外部,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对暗渠化河道顶部轴线 、左右侧墙外 3 m 范围内 各布置 1条测线 :

1)    暗渠化河道上方覆盖层出现明显的沉降位移 、变形开裂 、土体异常 、空洞等部位 ;

2)    暗渠化河道顶板出现明显的沉降位移的部位 ;

3)    暗渠化河道顶板出现明显的线状 、股状等渗漏部位 ;

4)    暗渠化河道侧墙土体松散区 、脱空 、空洞等已延伸到暗涵顶部的部位。

c)    当暗渠化河道顶板埋深小于 3 m 时,应在暗涵外进行隐患探测;当顶板埋深不小于 3 m 时,宜 在涵内进行探测。

8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检查

8. 1   基本要求

8. 1. 1   暗渠化河道每个单元的所有运维设施均应进行检查,检查范围应包括检查井 、进水口 、出水口 。

8. 1. 2   暗渠化河道运维设施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环境 、作业 安全及检查方法特点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方法。

8. 2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本体检查

8. 2. 1   检查井本体应测量井位与井间距并检查井盖与井座完好性 、井壁完好性 、安全防护设施完好性 、 人工爬梯完好性及其他部位情况,对检查发现的缺陷现状或异常部位应拍照 、录像取证,并需要遵守下  列规定。

a)    井位与井间距测量可采用全站仪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 、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 备,遵照 GB 50026的相关规定进行。

b)   井盖与井座完好性应检查井盖与井座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 井盖与井座结构性缺陷包 括开裂 、沉降凹陷 、松动失稳 、缺角破损 、整体缺失等;井盖与井座功能性缺陷包括井盖错盖 、井 盖与井座间链条锁具损坏或缺失 、井盖埋没等。

c)    井壁完好性应检查抹面脱落 、裂缝 、鼓包 、变形 、渗漏 、异物穿入(如管道横穿 、树根穿入等) 、管 口孔洞(如检查井内支管连接处接口破损) 、空洞等。

d)    安全防护设施完好性应检查防坠网的安装和其功能,包括是否存在老化 、断裂和防护作用。

e)    人工爬梯完好性应检查爬梯的完整性 、安全性和功能性,包括是否存在锈蚀 、松动 、缺损缺陷和 爬梯间距是否满足相关规范 、标准图集规定等。

8. 2. 2   进出水口应检查墙基淘空 、地基失稳 、护墙结构松动 、变形 、坍塌和异物堵塞等严重影响防洪安 全和周边建筑物安全的缺陷,对检查发现的缺陷现状应拍照取证。

8. 2. 3   其他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河道界桩 、河道隐患标志点。

T/CSPSTC 80—2021

8. 3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周边土体检查

8. 3. 1   暗渠化河道运维设施周边土体应检查井周围土体的松散区 、富水区 、空洞区 、脱空区等病害 体,并探明其位置及范围。

8. 3. 2   暗渠化河道运维设施周边土体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暗渠化河道特点 、现场条件 、现场 环境 、作业安全及检查方法特点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方法。 现场探测应遵守 5. 4 的相关规定。

9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

9. 1   基本要求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a)    暗渠化河道安全评估前,应对缺陷或问题注明具体位置。

b)    暗渠化河道指标化安全评估时,从 I 级(危害程度低)到 Ⅳ级(危害程度高)进行对照,以就高不 就低的原则确定安全等级。

c)    对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进行等级评定(详见附录 C),按单元评估,统计暗渠化河道 整体评估情况。

d)    暗渠化河道单元安全评估采用指标化定性评估与复核验算的综合评估方法,评估基本原则要 求如下。

1)    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指标化定性评估时,应结合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等级分布情 况综合确定单元安全等级。

2)    暗渠化河道指标化定性评估为 I 级和 Ⅱ级的单元,无需进行复核验算;指标化定性评估为  Ⅲ级的单元,应对一个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单元进行复核验算;指标化定性评估为 Ⅳ级的  单元,应对全部单元进行复核验算,当结构已出现明显破损时,可不进行单元的复核验算。

3)    暗渠化河道安全复核验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外部荷载 、环境类别等现实条件对过流能力 、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的影响,应将安全检测现状指标参数输入模型中,再验算过流能力 、结  构安全及耐久性 、周边土体稳定性等,依据验算结果确定安全评估等级。

4)    指标化定性评估与复核验算的安全等级不一致时,应以复核验算结果为准。 同时,应查明 不一致的原因,对属性相同的其他单元指标化定性评估成果做出修正。

e)    暗渠化河道整体安全性通过单元安全评估等级统计综合确定。

9. 2   暗渠化河道功能安全评估

9. 2. 1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安全评估只进行指标化定性评估,不进行防洪标准及过流能力复核验算。

9. 2. 2   暗渠化河道单元功能性安全评估时,应先对功能性缺陷进行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再进行 单元整体功能性指标化评估。

9. 2. 3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缺陷进行指标化安全评估时,各等级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T/CSPSTC 80—2021

表 3   暗渠化河道功能性缺陷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功能性缺陷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4 级
残墙 、坍塌 、异物侵入 、树根或其 他淤堵 面 积 占 暗 涵 断 面 面 积 的 比例 <5% 5%~<15% 15%~<25% ≥25%
暗涵底部淤积深度平均值<10cm10cm~<30cm30 cm~<50cm≥50cm
暗涵底部淤积深度最大值<30cm<45cm<75cm≥75cm
淤积 面 积 占 暗 涵 断 面 面 积 的 比例<5%5%~<15%15%~<25%≥25%
底板高程纵断面倒坡基本满足设计要求高差大于 10cm 且 小于或等于 30 cm高差大于 30 cm 且 小于或等于 50 cm高差大于 50 cm
注 :  依据 GB50014关于充满度的设计以及 GB/T 50805关于净空面积的设计 , 过流能力按减损 15%为“安全”与 “ 不安全”的界线 , 以减损大于 25%为“应立即处理界线”。 暗涵底部淤积危害程度指标提供两个参数:深度 和面积占比。 分级评定时 , 若满足深度指标但不满足面积占比指标时 , 评定级别降一级。

9. 2. 4   暗渠化河道单元进行整体功能性指标化评估时 , 各等级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暗渠化河道单元整体功能性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功能性缺陷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暗涵底部淤积的危害程度1 级2 级3 级三 类 功 能 性 缺 陷 评 级 同 时 分 级为 2 级4 级三 类 功 能 性 缺 陷 评 级 同 时 分 级为 3 级
残墙 、坍塌 、异物侵入 、树根或其 他淤堵的危害程度1 级2 级3 级4 级
底板高程纵断面的危害程度1 级2 级3 级4 级

9. 3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评估

9. 3. 1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评估应综合结构安全性 、耐久性及周边土体空洞隐患评估结果进行单元整 体安全评估。

9. 3. 2   暗渠化河道单元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时 , 应分别先对盖板结构 、砌体结构墙体或钢筋混凝土 结构墙体 、底板结构墙体 、基础等进行安全评估 , 再进行整体指标化评估及复核验算 , 并遵守下列规定。

a)    盖板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 、钢筋锈蚀等表观缺陷 , 混凝土 强度 、碳化深度 、密实性 , 钢筋保护层厚度 , 树根穿入 , 氯离子含量等检测指标进行危害等级分 级 , 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T/CSPSTC 80—2021

表 5   盖板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小 于 60%且 无 3 级 及 以 上 等级,危害程度等级全部 为 1 级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大 于或 等 于 60%且 无 3 级 及以上等级,或危害程度 最高等 级 为 3 级 占 比 小 于 60%且无 4 级危害程度为 3 级 、占 比大  于 或 等 于  60% 且 无  4 级,或危害程度最高等级  为 4 级的占比小于 40% 危害程度为 4 级的检 测指 标 占 比 大 于 或 等于 40%

b)    砌体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墙体变形垮塌 、砌体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等表观缺 陷,砂浆强度 、饱满度 、松散区等检测指标进行危害等级分级,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 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c)    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 、钢筋锈蚀等表观 缺陷,混凝土强度 、碳化深度 、密实性,钢筋保护层厚度,树根穿入,氯离子含量等检测指标进 行危害程度分级,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d)    底板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应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 、渗漏 、变形 、钢筋锈蚀 、底板鼓状隆 起等表观缺陷,混凝土强度 、碳化深度 、密实性,钢筋保护层厚度,树根穿入,氯离子含量等检 测指标进行危害程度分级,然后进行结构安全性指标化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表 6   砌体结构墙体 、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及底板结构墙体安全性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砌体结构 墙体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 小 于 80% 且 无  3 级及以上等级,或危  害程 度 等 级 全 部 为  1 级危害程度为 2 级 、占 比 大 于 或 等 于 80% 且 无 3 级 及 以 上 等 级,或危害程度最高 等级为 3 级 、占 比小 于 80%且无 4 级危害程度为 3 级 、占  比 大 于 或 等 于 80%   且无 4 级,或危害程  度最高等级为 4 级 、 占比小于 60% 危害程度为 3 级 、占 比大 于 或 等 于  60% 且无 4 级,或危害程 度最高等级为 4 级
钢筋混凝   土结构墙体
底板结构 墙体

9. 3. 3   暗渠化河道单元耐久性指标化评估时,应对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 、钢筋混凝土碳化剩余使 用年限进行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并遵守下列规定 。

a)    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指标化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

表 7   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缺陷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钢筋锈蚀 混凝土表面锈蚀情况 无 局部锈蚀锈蚀较多 、 范围较广锈迹普遍,部分或全部锈蚀,部分钢筋屈服或锈断
钢筋截面损失率<5%5%~<10%≥10%

T/CSPSTC 80—2021

表 7   暗涵钢筋混凝土材料劣化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续)

缺陷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裂缝锈蚀裂缝形态及范围 无局部有微小锈蚀裂缝较多或呈网状大面积且呈网状
缝宽≤0. 4 mm>0. 4 mm 且 <1. 0 mm≥1. 0 mm
   剥落剥离空鼓和剥落面积   无小于或等于构件 面积的 10%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 的 30%且大于 10%大于构件   面积的 30%
长度小于或等于断面 长度的 5%小于或等于断面长度 的 10%且大于 5%大于断面   长度的 10%
结构损伤程度轻微损伤明显损伤严重损坏
  碳化碳化深度较实测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 0. 5倍且 小于 15mm介于 0. 5倍 ~1. 0 倍且小于 30 mm介于 1. 0倍 ~1. 5 倍或大于 30 mm大于 1. 5倍    或大于 50 mm
混凝土表面胶凝料 松散粉化情况少量大量

b)    钢筋混凝土碳化剩余使用年限推定应按 GB/T 50784—2013中 11. 2 的规定执行 。

9. 3. 4   暗渠化河道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指标化评估时 , 应先对渗透及渗透稳定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 进行危害程度分级 , 然后进行隐患指标化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

表 8   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检测 指 标 危 害 程 度 分级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1 级 , 渗透及渗透 稳定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为 1 级 ~2级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2 级 , 渗透及渗透 稳定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为 1 级 ~ 2 级 ; 或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1 级 , 渗 透 及 渗 透 稳 定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3 级 ~4级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3 级 , 渗透及渗透 稳定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为 1 级 ~ 3 级 ; 或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2 级 , 渗 透 及 渗 透 稳 定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3 级 ~4级  周边 土 体 空洞 隐 患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均 为 4 级;或 周 边 土 体 空 洞 隐患 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3 级 , 渗透及渗透稳 定的 危 害 程 度 分 级 为 4 级

9. 3. 5   暗渠化河道单元整体指标化评估时 , 依据暗渠化河道盖板 、砌体结构墙体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墙 体 、底板结构墙体 、基础等的安全评估 , 以及耐久性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的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结果进行 综合判定 , 各等级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

T/CSPSTC 80—2021

表 9   单元整体指标化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等级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盖板 、砌 体 结 构  墙 体 或 钢 筋 混  凝土 结 构 墙 体 、 底板 结 构 墙 体 、 基础等级   独立构件   全部为 I 级  Ⅱ级 的 数 量 小 于 或 等 于 3个且无 Ⅲ级及以上 包含 Ⅲ级,或 Ⅱ 级的 数 量 大 于 或 等 于 4个包含Ⅳ级,或Ⅲ级 的数量大于或等 于 3个,或Ⅲ级的 数量大于或等于 2个(其中一项为 盖板)
      耐久性等级 非承重 构件  材 料 劣 化 评 估 等级为 I 级,耐 久 性 满 足 设 计 使 用 年 限 且 预 测 剩 余 使 用 年 限 大 于 或 等 于 10年材料 劣 化 评 估 等 级 为 Ⅱ 级,结构轻微损伤但未影 响承载能力,耐久性满足 设计 使 用 年 限 要 求 且 预 测剩 余 使 用 年 限 大 于 或 等于 5 年,或者材料完好 无劣化,耐久性满足设计 使用 年 限 要 求 且 预 测 剩 余使 用 年 限 大 于 或 等 于 10年材料 劣 化 评 估 等 级 为 Ⅲ级,钢筋截面损 失率大于 10%,结构 严重损坏,预测剩余 使用年限为零  材 料 劣 化 评 估 等级 为 Ⅳ级 , 钢 筋 截 面 损 失 率 大于 10%,结构 严重 损 坏 , 预 测 剩 余 使 用 年 限 为零
   承重构件材料 劣 化 评 估 等 级 为 Ⅲ级,钢筋截面损 失  率   为    5%    ~ 10% , 结 构 明 显 损 伤,预测剩余使用年 限大于或等于 5 年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等级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9. 3. 6   暗渠化河道单元结构及耐久性安全系数验算,各等级应符合表 10的规定 。 表 10   单元结构及耐久性安全系数验算等级评判表

验算项 目验算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结构安全满 足 有 关 规 范 要 求,无危及结构安全 的隐患基本 满 足 有 关 规 范 要求,局部有危及结 构安全的隐患基本 不 满 足 有 关 规 范要求,存在危及结 构安全的隐患 不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安全系数大于或等于 1. 00大于 或 等 于 0. 95 且 小于 1. 00大于 或 等 于 0. 90 且 小于 0. 95小于 0. 90

9. 3. 7   暗渠化河道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时,应遵守以下要求 :

a)    当暗渠化河道整体沉降 、不均匀沉降超过 GB 50007标准允许值的单元,应进行渗透稳定和周 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并应判明稳定性异常的原因 ;

b)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应选取典型断面进行 ;

c)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依据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

d)    暗渠化河道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各等级应符合表 11的规定 。

T/CSPSTC 80—2021

表 11   单元周边土体空洞隐患断面安全系数验算等级评判表

验算项 目验算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稳定性 整体稳定满足要求整体 稳 定 基 本 满 足 要求整体 稳 定 不 满 足 要 求 , 局部稳定可满足 要求整体 和 局 部 稳 定 均 不 满足要求
  断面安全系数  全部 断 面 的 安 全 系 数大于或等于 1. 00大多 断 面 的 安 全 系 数  大  于  或  等  于 1. 00, 个 别 断 面 安 全 系数 大 于 0. 90 且 小 于 1. 00大多 断 面 安 全 系 数 大 于  0. 90 且 小 于 1. 00, 个 别 断 面 的 安 全系 数 大 于 或 等 于 1. 00全部 断 面 安 全 系 数 小 于 1. 00, 或存在部分断 面 的 安 全 系 数 小 于 0. 90

9. 4   暗渠化河道附属设施安全评估

9. 4. 1   运行维护设施安全评估只进行指标化定性评估 , 不进行复核验算 。

9. 4. 2   检查井指标化安全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12的规定 。

表 12   检查井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4 级
 井盖与井座 、安全防 护设施 、人工爬梯  齐全 、稳固 、完好齐全 、基本稳固 、完 整 , 有 轻 微 老 化 、松 动现象有明显缺陷或掩埋 、 老化显著 、不稳固 、 不完整 , 基本失去防  护作用无井 盖 或 井 盖 与 井 座  严重 开 裂 、沉 降 凹 陷 、 松动失稳
  井壁 无裂缝 、渗 水 、变 形 、 异物穿入等现象有少量裂缝 、渗水 、 轻微鼓包 、变形等现  象 , 异物穿入未超过  井内径的 20%有较多裂缝 、渗水 、 明显鼓包 、变形等现  象 , 异物穿入超过井  内径的 20% 有大 量 裂 缝 、掉 块 、明 显变形 、倒塌等现象

9. 4. 3   检查井位置与间距安全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13的规定 。

表 13   检查井位置与间距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
 直线段检查井平均间距<100m100m~<120m≥120m
最大间距<120m120m~<150m≥150m
暗涵走向变化处有检查井有检查井无检查井

9. 4. 4   出水口指标化安全评估 , 各等级应符合表 14的规定 。

T/CSPSTC 80—2021

表 14   出水口指标化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1 级2 级3 级4 级
   出水口状况  无  冲  刷 、 堵  塞  现 象,护墙结构完好 轻微冲刷现象,但无 淘 空 、无  堵  塞  异 物 , 护 墙 结 构 基 本 完好局部有冲淘现象,浅 基被 冲 坏 并 露 出 底 面,异物明显堵塞影 响防洪,护墙结构有 松动 、变形 、局部坍 塌现象冲 刷 深 度 大 于 设 计 值,地 基 失 效 , 异 物 严 重堵塞,护墙结构大范 围松动 、变形 、坍塌,严 重影 响 防 洪 和 周 边 建 筑物安全

9. 4. 5   运行维护设施单元安全评估,各等级应符合表 15的规定。

表 15   运行维护设施单元安全评估等级评判表

评估类 目评估等级
I 级Ⅱ 级Ⅲ级Ⅳ级
安 全 评 估 等 级结果检查井 均为 1 级包含 2 级且数量 为 1个 ~3个包含 3 级且数量 为 1个 ~3个 均为 4 级
检查井位置与间距
出水口

9. 5   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复核验算

9. 5. 1   基本原则

9. 5. 1. 1   复核验算应分单元分别进行,相同结构形式以及相同外部荷载标准的单元可以合并计算。

9. 5. 1. 2   相同结构形式,不同外部荷载的不同单元,选取承受最不利外部荷载的单元进行复核验算。

9. 5. 1. 3   对检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结构缺陷的单元需要单独复核验算。

9. 5. 1. 4   复核验算的关键参数,包括结构尺寸 、混凝土结构强度 、砂浆强度及砌石强度 、钢筋分布 、钢筋 直径 、保护层厚度 、钢筋锈蚀状态 、顶板覆土厚度 、地质土层参数等,应根据现场实际检测结果和竣工图 所列示的指标,按最不利的结果选取。

9. 5. 1. 5   有做过维修加固或改造的暗渠化河道,复核验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加固结构的作用。

9. 5. 1. 6   复核验算参照 SL 191和 SL 379进行。

注 :  复核验算参数选取时以实测为准,因部分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可能出现检测结果较竣工图参数指标更为有利的 情况,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可能出现指标偏高的情况,此时,按照更低的指标进行选取计算。

9. 5. 2   复核验算内容

9. 5. 2. 1   复核验算内容包括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

9.5.2.2   必选内容包括 :

a)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顶板跨中截面抗弯强度 ;

b)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侧墙(台身)或中墙最不利截面抗弯强度 、抗剪强度 ;

c)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顶板跨中截面挠度 ;

d)    盖板涵侧墙或涵台的抗滑移稳定性 、抗倾覆稳定性和抗剪强度。

T/CSPSTC 80—2021

9.5.2.3   可选内容包括 :

a)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地基基础承载能力 ;

b)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顶板支点截面抗剪强度 ;

c)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顶板 、侧墙 、中墙)裂缝宽度 。

9.5.2.4   可选内容根据待评估暗渠外观缺陷的情况和现场条件按委托方需求进行选择,例如 :

a)    出现明显基础不均匀沉降,可补充复核验算地基基础承载能力 ;

b)    出现明显裂缝宽度偏大或者支点截面的剪切裂缝,可补充复核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和支点截 面的抗剪强度 。

注 :  暗渠化河道基本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砌石结构为主,控制关键截面的强度和刚度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为保 证在评价等级时的便利性(过多的指标容易影响最后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其他指标复核验算可作为辅助性指 标 , 目的是通过关键参数的复核验算既能保证结构安全,又能提高本文件的可操作性 。

9. 5. 3   复核验算荷载的选取

9. 5. 3. 1   复核验算荷载应包括结构自身恒载以及结构顶板上方二期恒载与可能的活荷载,顶板上方填 土荷载不参与受力,按二期恒载考虑 。

9.5.3.2   结构顶板上方二期恒载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市政设施,如市政管线、人行道或建筑物等,按照每 个单元现场实际情况选取 。

9.5.3.3   活荷载包括结构顶板上方的车行荷载 、人行荷载以及建筑物的其他活荷载,活荷载优先按照 GB 50009选取;GB 50009中缺少的车行荷载 、人行荷载,应根据顶板上方道路类型参照相应桥涵设计 规范选取(市政道路按照 CJJ11选取 、公路按照 JTG D60选取) 。

9.5.3.4   侧墙土压力荷载按照 GB 50007进行计算,并充分考虑台后移动荷载引起的被动土压力 。

9.5.3.5   以上荷载组合参照 SL 191—2008中 3. 2进行 。

注 :  暗渠化河道的外部荷载中,对验算结果影响较大的是可能出现的车行荷载或建筑物荷载,这部分荷载的选取在 SL 744和 SL 191中较少提及,故参考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选取 。

9. 5. 4   复核验算方法

9. 5. 4. 1   根据暗渠化河道不同结构形式建立不同的结构验算模型,模型宜采用空间有限元软件或电算 程序进行建模 :

a)    对于箱涵(整体框架)结构,可按单个单元建立整体模型,模型需要充分考虑底板与侧墙的土体 弹性约束 ;

b)   对于盖板结构,可选单位长度结构顶板建立模型,侧墙或中墙单独建立模型 ;

c)    其他异型结构或特殊结构可按结构简化验算原则进行简化 。

9.5.4.2   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内力效应和抗力效应通过验算模型提取结果。

9.5.4.3   9. 5. 2 的复核验算内容按照 SL 191—2008 中第 6 章 、第 7 章的规定进行 。 对于部分简单结 构,也可通过手算法进行验算,如独立侧墙等 。对于整体框架箱涵,宜采用空间有限元建立模型;对于部 分侧墙或挡墙,可采用现行电算程序建模验算 。

9. 5. 5   复核验算结果与评价

9. 5. 5. 1   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有一项复核验算结果不满足 SL 191或 SL 379要求的,该单元的结构安 全等级评定为 Ⅳ级 。

9.5.5.2   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验算全部满足上述规范要求的,结构安全复核验算结果不参与结构安全 评估 。

T/CSPSTC 80—2021

9. 6   暗渠化河道安全综合评估

9. 6. 1   对暗渠化河道各单元的安全类别判定结果应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综合判定该暗 渠化河道的安全类别。

9. 6. 2   暗渠化河道安全类别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一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均为 I 类单元 ;

b)    二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为 I 类单元和 Ⅱ类单元,无 Ⅲ类单元和 Ⅳ类单元 ;

c)    三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为 I 类单元 、Ⅱ类单元和 Ⅲ类单元,无 Ⅳ类单元,且 Ⅲ 类单元占比小于或等于 50% ;

d)    四类河道:该河道所属各单元的安全类别中有 Ⅳ类单元,或虽无 Ⅳ类单元但 Ⅲ类单元占比大 于 50% 。

9. 6. 3   对于安全类别评定为二类 、三类和四类的暗渠化河道,应采取必要的处理和应急对策措施,并遵 守下列要求 :

a)    二类河道应适时对该河道所有 Ⅱ类单元进行加固消缺 ;

b)    三类河道应尽快对该河道所属 Ⅲ类单元 、Ⅱ类单元进行加固消缺 ;

c)    四类河道应立即停止运行或降低标准运行,并尽快对该河道所属 Ⅳ类单元 、Ⅲ类单元和 Ⅱ类单 元进行加固消缺,或拆除重建。

9. 6. 4   暗渠化河道的安全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暗渠化河道的动态化检测成果进行复核 、 修正。

10   检测与评估成果及信息化管理

10. 1   基本要求

10. 1. 1   检测与评估成果应形成完整的对涉及暗渠化河道相关的后续工程有参考意义的报告,且记录 清晰完整。

10. 1. 2   信息化管理应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或系统,实现检测与评估成果的信息化 、数字化,便于电子 存档。

10. 1. 3   信息化管理应具有先进性 、安全可靠性 、开放性 、可扩展性和易使用性。

10. 1. 4   信息化管理涉及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数据库设计 、数据管理与应用 、平台或系统的开发 、安全 设计以及运行维护等。

10. 1. 5   按照需求在关键节点设置监测设备采集数据(不限于水位 、流量 、水质 、视频),用以辅助暗渠化 河道的安全评估。

10. 2   检测与评估成果

10. 2.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的成果可编制成一份完整的检测与评估报告,也可分成相对独立 的检测 、评估两份报告。

10. 2. 2   检测报告的编制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

a)    检测报告唯一性标识(编号)和资格能力证明 ;

b)    检测项目的概况:工程名称 、地点 、规模 、结构特征 、修建年代 、现场环境 、检测 目的 、检测工作概 况 、检测依据等 ;

c)    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 、唯一性(编号)标识 、主要性能指标及有效状态 ;

T/CSPSTC 80—2021

d)    检测方法技术:明确说明各检测指标对应的检测方法 、现场实施 、工作布置等方式 , 以及检测质 量保证措施 、检测成果自我评价等 ;

e)    检测成果及结论:详细说明缺陷或隐患部位 、文字描述 、照片和视频等 , 以及统计成果 、危害程 度等级评定成果 , 指出暗涵存在的主要问题 ;

f)    附件:证明检测数据 、成果和结论的各种数据图表和统计图表 , 格式要求可参考附录 D。

10. 2. 3   评估报告的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概况:项目背景 、项目必要性 、暗涵现状 ;

b)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气象水文 、地质概况等 , 特别是岩土种类及物理力学参数 ;

c)    检测主要成果:引用检测报告内容 , 结合收集的其他资料说明暗涵现状 ;

d)    安全评估及成果:安全评估的依据及规范 、安全评估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标准 、过流能力安全评 估 、结构安全及耐久性评估 、运行维护设施安全评估 、暗涵总体安全评估的过程和结果 ;

e)    结论与建议:对暗涵的安全状况给出结论 , 并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

f)     附件 。

10. 2. 4   检测与评估报告应由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提交的报告应经校核人 、审查人 核实批准 , 并应由编写人 、校核人 、审查人签字确认 。

10. 3   信息化管理

10. 3.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管理宜基于基础地理信息 ,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

10. 3.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管理的内容除安全评估成果外 , 应包含安全检测成果和暗 涵设计资料 , 并尽可能包含运行管理资料 、安全监测资料及其他可靠的数据资料 。

10. 3. 3   有条件的区域可利用暗涵设计资料 、影像检测 、三维激光扫描 、强度检测及其他可靠的检测与 评估数据和成果 , 建立暗涵实测三维数据库及多期数据变化数据库 。

10. 3. 4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数据库的构建除应遵守 GB/T 21740的相关规定外 , 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

a)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的地下病害体类型应符合 JGJ/T 437—2018中第 4章的规定 。

b)    应包括安全检测与评估成果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空间信息应包括坐标 、埋深等 , 属性信息 应包括类型 、规模 、风险等级 、处理状态等 。

c)    数据内容应包括:交换格式与版本 , 编码标准 、坐标与高程信息 , 暗渠化河道的点 、线 、面数据和 其他属性及相关描述信息 。

d)    管线数据库建立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数据库设计 , 各类数据库表应相对独立 , 但可通过节 点编码和暗渠化河道编码建立拓扑关系 , 将监测数据 、检测与安全评估数据均能关联起来 。

e)    与暗渠化河道相关联的设施 , 如排放口 、上下游明渠 、受纳水体等应分类 、分层存储 , 分层可参 照 GB/T 51187和 CJJ61的相关规定执行 。

f)    属性数据库应与地形图 、卫星影像 、空间数据 、检测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保持相对独立 。

g)    可建立暗渠化河道二维 、三维一体化数据库 , 暗渠化河道的特征点 、附属设施可建立三维模型 。

10. 3. 5   数据库应根据安全检测与评估 、监测和工程处理结果及时更新 , 并应保留历史数据 。

10. 3. 6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系统开发所选择的数据库平台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支持矢量 、栅格空间数据结构 ;

b)    应具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能力 ;

c)    应具备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

d)    应支持异构数据互联及数据相互转换 。

T/CSPSTC 80—2021

10. 3. 7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 GIS平台构建 , 利用物联网监测技术 、大数据 技术 , 建立设施完整 、拓扑清晰 、位置准确的暗渠化河道成果总图 , 此外 , 有条件的区域还可适当扩展功 能 , 如 :

a)    三维可视化 、数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

b)    分权限查看或编辑数据 , 生成操作记录 , 形成数据追溯链条 ;

c)    精细管理 、动态更新 、实时监测 、智能分析和决策调度高级功能 。

10. 3. 8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应符合 CJJ/T 100的相关规定 。

10. 3. 9   信息化管理宜借助在线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 通过对监测数据异常分析辅助定位暗渠化河 道的存在的安全问题 , 如淤积 、堵塞 、水位异常 、非法闯入等 , 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a)    宜在排水口 、暗渠化河道上下游 、暗渠化河道内部 、其他关键节点布设在线监测设备 , 根据需求 可在线监测水位 、流量 、水质 , 增加视频监控等 ;

b)    在线监测设备布设原则及数据通信可参照 GB/T 50138、GB 50179、HJ91. 1、SL 651的相关规 定执行 。

10. 3. 10   监测设备选择时应按照经济 、适用 、可靠的原则 , 并应通过国家授权质检机构的产品(技术)鉴 定 , 设备相关的安装 、维护 、数据采集 、存储 、通信等均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 。

10. 4   安全设计

10. 4. 1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 GB/T 22239的规定 。

10. 4.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数据权限控制 、数据库备份 、数据库加密等机 制 , 以确保数据安全性 。

10. 4. 3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全面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 包括应用安全 、系 统安全 、传输安全 、网络安全 、物理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等 。运行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化系 统的机房建设应符合 GB 50174的规定 。

10. 5   运行维护

10. 5. 1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应包括对数据 、硬件和软件的运行 、维护和更新升级 , 确保系统长期有效稳 定地运行 。

10. 5. 2   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应依据 GB/T 28827(所有部分)的相 关规定进行 。

10. 5. 3   对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应遵守下列要求:

a)    监测设备应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检查维护 , 在线监测设备应开展日常巡检工作 , 保证监测 设备正常运转 ;

b)    应持续分析在线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针对在线监测仪表出现的无信号 , 瞬时流量 、水 位或水质等参数波动大 , 瞬时流量与累积流量不一致 , 数据不稳定 、不连续 , 水质数据明显超出 正常值范围等故障原因进行现场排除 。

10. 5.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单位应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 包括权限管理 、安全保密 、数据更新 、数 据备份 、软件升级与维护等 。

T/CSPSTC 80—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里程 、缺陷 、隐患编号原则

A. 1   暗渠化河道里程编号

暗渠化河道里程编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河道检查应以顺水流方向(上游至下游)定义左右,即顺水流方向左手边为左侧墙 、右手为右侧 墙;两孔箱涵编号以面向水流方向分别编号为左涵 、右涵;多孔箱涵则从左至右编为左 1 涵 、左 2涵……右涵,示意见图 A. 1。

b)    暗渠化河道里程桩号编号可根据业主要求选用下列编号方法 。

1)    暗渠化河道里程桩号从每段箱涵下游往上游编排,编号由河流(道路 、小区名)拼音缩写 十 暗涵序号 十里程组成 。如 SL河向上游第段暗渠化河道为双箱涵,长度 26. 8 m,里程桩号 为 :SLHY1K0十000~SLHY1K0十026. 8。

2)    暗渠化河道里程桩号从入河 口 (入海口)往上游编排,编号由河流拼音缩写 十里程组成 。 如 BJ河向上游段第一条箱涵长度 106m,距 SZ河入河口 83. 6 m,里程桩号为 BJH K0十  83. 6~BJH K0十189. 6。

c)    如暗渠化河道箱涵数超过 2孔,则上述编号均需加上箱涵孔号 。从左至右开始编号,如 Z1、Z2 等,最右边一孔编为 Y。

A. 2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编号

隐患编号按河流拼音缩写 十箱涵编号 十孔号(超过 2 孔箱涵才加此编号)十隐患类型(危害程度等 级)隐患流水号来编排,如 WTS河第一段箱涵第一处墙体垮塌变形重大隐患编号为 WTSH1-2I -1。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图 A. 1   暗渠化河道左 、右暗涵划分示意图

T/CSPSTC 80—2021

附    录    B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见表 B. 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变形  (鼓胀 隆起)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盖板 变形  
           墙体 垮塌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基 淘空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空洞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硬化 护底 毁损  
           钢筋 裸露 锈蚀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钢筋 裸露 锈蚀  
         浆砌石砌体砂浆流失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浆砌石砌体砂浆流失 
           异物 穿墙 侵入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渗水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 渗水  
          伸缩缝封堵损坏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墙体接缝胶结物流失  
            裂缝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结构性缺陷           裂缝 
           功能性缺陷            残墙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功能性缺陷                        淤积 
   

T/CSPSTC 80—2021

表 B. 1   暗渠化河道常见外观缺陷类别 、名称及样图  (续)

缺陷 类别缺陷 名称样图
                      功能性缺陷                       树根 侵入 
 

T/CSPSTC 80—2021

附    录    C

(规范性)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

C. 1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基本规定

C. 1. 1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是轻微(1级) 、中等(2级) 、严重(3级) 、重大 (4级) 。

C. 1. 2   暗渠化河道缺陷 、隐患各级风险的控制对策 : 1 级  正常管理与维护 ; 2 级  建议工程处 理,处理前进行定期巡视;3级  限制使用,及时开展修复 、补强等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定期巡视监 测 ;4级  不应使用,立即开展修复 、补强等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定期巡视监测 。

C. 2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原则指标

C. 2. 1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原则指标见表 C. 1。

表 C. 1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原则指标

危害程度等级安全检测指标结构(部件 、构件)技术状况
 1材料存在轻度缺陷或缺损,但不影响结构安全或 耐久性;检测指标基本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 的要求;结构变形小于或等于规范值的 50% 功能良好,材料有局部轻度缺损或污染
   2材料存在中等缺陷或缺损,较明显影响结构安全 或耐久性;或者存在轻度缺损,较明显影响结构 安全或耐久性,但发展缓慢 , 尚能维持正常使用 功能;检测 指 标 低 于 设 计 和 施 工 验 收 规 范 的 要 求,但偏差在 5%以内;结构变形基本等于或略超 出规范值  材料有中等缺损;或者出现轻度功能性病害,但 发展缓慢,尚能维持正常使用功能
   3材料存在严重缺陷或缺损,明显影响结构安全或 耐久性;或者存在中度缺损 , 明显影响结构安全 或耐久性,且发展较快,功能明显降低;检测指标 低于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偏差为 5% ~ 10% ;结构变形大于规范值但在 1. 5倍之内;使用 安全性明显低于规范的要求  材料有严重缺损,或者出现中等功能性病害,且 发展较快;结构变形小于或等于规范值,功能明 显降低
  4材料存在严重缺陷或缺损,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或 耐久性,且有继续扩展现象;检测指标低于设计 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偏差超过 10% ;结构变 形大于规范值 1. 5 倍以上;结构强度 、刚度 、稳定 性不能达到安全使用的要求材料严重缺损 , 出现严重的功能性病害,且有继 续扩展现 象;关 键 部 位 的 部 分 材 料 强 度 达 到 极 限,变形大于规范值,结构强度 、刚度 、稳定性不 能达到安全使用的要求

C. 2. 2   暗渠化河道结构性缺陷 、隐患危害程度分级依据各类缺陷或隐患的可能最大危害将危害程度定 为 1级 、2级 、3级或 4级,具体规定如下 。

a)    墙基淘空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

T/CSPSTC 80—2021

表 C. 2   墙基淘空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墙基存在轻微冲刷现象 , 但无淘空现象1
墙基有局部冲刷淘空现象 , 部分外露 , 但未露出基底 , 墙基淘空面积小于 10% o  淘空未引起墙体 变形 、水土流失 、墙体垮塌2
浅基被冲空 , 露出底面 , 冲刷深度大于设计值 , 墙基淘空面积为 10%~20% o  淘空引起墙体变形 以及水土流失3
冲刷深度大于设计值 , 地基失效 , 承载力降低 , 墙基淘空面积大于 20% o  淘空引起土体空洞 、墙 体严重变形以及水土严重流失4
注 : 根据 GB50007—2011中第 5 章的规定 , 墙基淘空面积20%相当于用完承载力安全储备 , 因为将“墙基淘空面 积大于 20% ”为严重影响结构安全稳定的限值指标o

b)    墙体变形垮塌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3o

表 C. 3   墙体变形垮塌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砌体局部出现破损 、剥落等现象 , 破损 、剥落累计面积小于构件面积的 3% , 垮塌长度小于 0. 5 m1
砌体较大范围出现破损 、剥落 、局部变形等现象 , 破损 、剥落 、局部变形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3%~10% , 垮塌长度大于或等于 0. 5 m且小于 1 m2
砌体大范围出现破损 、剥落 、松动 、变形等现象 , 破损 、剥落 、松动 、局部变形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 积的 10% , 垮塌长度大于或等于 1 m且小于 3 m3
砌体大范围出现严重的松动 、变形或垮塌等现象 , 松动 、变形或垮塌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 , 垮塌长度大于或等于 3 m4
注 :  此处的变形通过直接观察判定o

c)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4o

表 C. 4   混凝土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局部出现网状裂缝或龟裂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1. 0 m2 , 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30 mm ;b)    钢筋混凝土主梁出现少量细微裂缝 , 缝长小于或等于主梁截面尺寸的 1/3, 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c)    侧墙或顶板出现少量细微裂缝 , 缝长小于或等于顶板宽或侧墙高的 1/3, 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30 mm ;d)    侧墙或顶板出现少量的竖向裂缝和横向裂缝 , 缝长小于顶板宽或侧墙高的 1/2, 缝宽小于或 等于 0. 6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50 mm 或结构厚度的 1/2     1

T/CSPSTC 80—2021

表 C. 4   混凝土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续)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出现大面积网状裂缝或龟裂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大于 1. 0 m2 , 缝宽大 于 0. 40 mm , 缝深大于 30 mm ;b)    钢筋混凝土主梁出现横向裂缝 , 或顺主筋方向出现纵向裂缝 , 或出现斜裂缝 、水平裂缝 、竖 向裂缝等 , 缝长为主梁截面尺寸的 1/3~1/2, 缝宽 0. 40 mm~1. 00 mm ;c)    侧墙或顶板出现纵向裂缝 、斜裂缝 、水平裂缝等 , 缝长为顶板宽度或侧墙高的 1/3~1/2, 缝 宽 0. 40 mm~1. 00 mm , 缝深小于或等于 50 mm 或结构厚度的 1/2;d)    侧墙或顶板出现较多横向裂缝或竖向裂 缝 , 缝 长 大 于 顶 板 宽 或 侧 墙 高 的 1/2, 缝 宽 大 于 1. 00 mm , 缝深大于结构厚度的 1/2     2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钢筋混凝土主梁控制截面出现较多横向裂缝 , 或顺主筋方向出现严重纵向裂缝并伴有钢筋 锈蚀等 , 或出现斜裂缝 、水平裂缝 、竖向裂缝等 , 缝宽大于 1. 00 mm , 缝长大于主梁截面尺寸 的 1/2, 缝间距小于 30 cm ;b)    侧墙或顶板出现大量的纵向裂缝 , 或出现严重斜裂缝 、水平裂缝等 , 缝宽大于 1. 00mm , 缝长 大于顶板宽或侧墙高的 1/2, 缝深大于结构厚度的 1/2, 缝间距小于 30 cm   3
侧墙 、顶板或主 梁 控 制 截 面 出 现 大 量 结 构 性 裂 缝 , 裂 缝 大 多 贯 通 , 缝 宽 严 重 超 限(缝 宽 大 于 1. 50 mm) , 侧墙 、顶板或主梁出现变形 , 缝间距小于 20cm4
注 :  根据 SL191—2008中 3. 1. 8 的规定 , 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 , 根据 SL191—2008中 3. 2. 7 的规 定 , 三类、四类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 0.25mm、0.20mm , 根据 SL191— 2008中 9.2.1 的规定 , 三类、四类环境下对应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设计值分别为 30mm、45mm 。据此 规定对结构有无影响的各参数限值:缝宽小于或等于 0. 40 mm 为无影响(竖向和横向裂缝为 0. 60 mm) , 介于 0.40mm~1.00mm为有影响(竖向和横向裂缝为大于 0.40mm) , 缝宽大于 1.00mm为有严重影响;缝深小于或等 于 30mm为无影响 , 缝深大于30mm结构有影响;缝长小于或等于承载构件长度或宽度 1/3为影响轻微 , 介于 1/3~1/2为明显影响 , 大于 1/2为严重影响。

d)    砌体结构裂缝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5。

表 C. 5   砌体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局部网状开裂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1. 0 m2 ;b)    由基础向上发展的裂缝 , 缝宽小于 1. 0 mm , 缝长小于或等于截面尺寸的 1/5;c)    水平裂缝 , 缝宽小于 1. 0 mm , 缝长小于或等于构件长度的 1/8且不大于 5. 0 m ;d)    竖向裂缝 , 缝宽小于 1. 0 mm , 缝长小于或等于截面尺寸的 1/3  1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局部网状开裂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 , 单处面积大于 1. 0 m2 ;b)    由基础向上发展的裂缝 , 缝宽 1. 0 mm~2. 0 mm , 缝长为截面尺寸的 1/5~1/3, 间距大于或 等于 50 cm ;c)    水平裂缝 , 缝宽 1. 0 mm~2. 0 mm , 缝长为构件长度的 1/8~1/2且不大于 10m ;d)    竖向裂缝 , 缝宽 1. 0 mm~2. 0 mm , 缝长为截面尺寸的 1/3~1/2, 间距大于或等于 50 cm   2

T/CSPSTC 80—2021

表 C. 5   砌体结构裂缝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续)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由基础向上发展的裂缝 , 缝宽大于 2. 0 mm , 缝长大于截面尺寸的 1/3, 间距小于 50 cm ;b)    水平裂缝 , 缝宽大于 2. 0 mm , 缝长大于构件长度的 1/2或大于 10m ;c)    竖向裂缝 , 缝宽大于 2. 0 mm , 缝长大于截面尺寸的 1/2, 间距小于 50 cm  3
出现结构性裂缝或剪切裂缝 , 砌体变形失稳 , 缝宽大于 3. 0 mm , 缝长大于截面尺寸的 2/3或构件 长度的 2/34
注 :  主要判定依据为裂缝类型 、缝长 、间距 , 缝宽仅做参考 。

e)    结构变形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6。

表 C. 6   结构变形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结构出现轻微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等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变形或沉降小于 6 cm(或设计允 许限值的 50%以内)1
结构出现轻微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等 , 发展较快或不稳定 , 变形或沉降为 6 cm~12cm  (或设 计允许限值的 50%~100%)2
结构出现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等 , 变形大于规范值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变形或沉降为大于 12cm(或超出设计允许限值的 1. 5倍以内) 3
结构不稳定 , 出现严重位移 、下沉 、倾斜 、滑动现象 , 发展较快或不稳定 , 结构变形过大 、梁板断 裂 , 变形或沉降大于 18cm(或超出设计允许限值的 1. 5倍以上) 4
注 :  参考 GB50007—2011中 5. 3. 4关于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 6 m)柱基的沉降 量等规定 , 参考 JTG/T H21—2011中 9. 3 的相关规定 , 结构变形设计允许限值一般取 12cm 。

f)    底板鼓状隆起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7。

表 C. 7   底板鼓状隆起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底板出现轻微鼓状隆起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隆起量小于 6 cm(或设计允许限值的 50%以内)1
底板出现轻微鼓状隆起 , 发展缓慢或趋向稳定 , 混凝土底板局部开裂 , 隆起量为 6 cm~12cm(或 设计允许限值的 50%~100%)2
底板出现明显鼓状隆起 , 混凝土底板较大面积开裂 , 隆起量大于 12cm(或超出设计允许限值的 1. 5倍以内)3
底板出现严重鼓状隆起 , 混凝土底板大面积 、严重开裂 , 变形或沉降大于 18cm(或超出设计允许 限值的 1. 5倍以上)4
注 :  参考 GB50007—2011中 5. 3. 4关于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 6 m)柱基的沉降 量等规定 , 结构变形设计允许限值一般取 12cm 。

T/CSPSTC 80—2021

g)    渗漏及渗漏稳定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8。

表 C. 8   渗漏及渗漏稳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涵体存在轻微渗漏或泌钙 , 但无泥沙流失1
涵体存在轻微至较大渗漏 , 可见少量泥沙流失 , 背水侧存在脱空或小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2
涵体存在较大渗漏 , 可见较多泥沙流失 , 背水侧存在空洞或大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 , 存在较明 显异常变形现象 3
涵体存在严重渗漏 , 可见大量泥沙流失 , 出现规模较大的空洞 , 结构出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 象 , 存在明显异常变形现象 4
注 :  主要判定依据为泥沙流失的快慢 、空洞大小和是否引起结构变形或位移 。结构变形或位移可直接观察判 定 , 也可依据其他测量结果判定 。

h)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9。

表 C. 9   周边土体空洞隐患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涵体背面出现脱空 , 脱空面积小于 1 m2 ;或背水侧存在较大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 , 土体松散区 高度小于 1 m , 水平投影面积小于 3 m21
涵体背面出现空洞 , 空洞高度小于 1 m , 水平投影面积小于 3 m2 ;或背水侧存在较大范围的土体 松散区现象 , 土体松散区高度为 1 m~3m , 水平投影面积为 3 m2 ~10m2 2
涵体背面出现规模较大的空洞 , 空洞高度为 1 m~3m , 水平投影面积为 3 m2 ~10m2 ;或背水侧 存在大范围的土体松散区现象 , 土体松散区高度大于 3 m , 水平投影面积大于 10m2 。结构出现 较明显异常变形现象 3
涵体背面出现规模很大的空洞 , 空洞高度大于 3 m , 水平投影面积大于 10m2 。结构出现严重的 变形 、位移等现象 4
注 :  空洞(或脱空) 、土体松散区大小对结构有影响 , 主要参考 JGJ/T 437和《深圳市地面坍塌隐患检测技术导则》 的相关规定 。

i)    混凝土强度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0。

表 C. 10   混凝土强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混凝土强度处于较好状态 , 混凝土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95倍 ~1. 00倍 , 平均强度大于或等 于设计强度的 1. 00倍 , 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22. 5 Mpa1
混凝土强度处于较差状态 , 承重构件出现缺损现象 , 混凝土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85倍 ~ 0. 95倍 , 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0. 95倍 , 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20. 0 Mpa2

T/CSPSTC 80—2021

表 C. 10   混凝土强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续)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混凝土强度处于很差状态,承重构件出现较严重缺损或变形现象,混凝土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 的 0. 70倍 ~0. 85倍,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0. 85倍,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17. 5 Mpa 3
混凝土强度处于非常差状态,承重构件有严重的变形 、位移 、失稳等现象,显著影响结构承载力。 混凝土推定 强 度 小 于 设 计 强 度 的 0. 70 倍 , 平 均 强 度 小 于 设 计 强 度 的 0. 85倍 , 最 小 值 小  于15. 0 Mpa 4
注 :  SL191—2008中 3. 3. 4规定三类环境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设计值为 C25,据此做出上述规定。

j)    钢筋锈蚀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1。

表 C. 11   钢筋锈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承重构件钢筋有轻微锈蚀现象。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电位水平为 — 300 mv~ — 200mv,或电阻 率为 15 000 Ω ● cm~20 000 Ω ● cm1
承重构件钢筋发生锈蚀,混凝土表面有沿钢筋的裂缝或混凝土表面有锈蚀。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 电位水平为 —400mv~<—300mv,或电阻率为 10000Ω ● cm~<15000Ω ● cm,钢筋截面损 失率小于 5% 2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落,钢筋裸露,表面膨胀性锈层显著。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电位 水平为 —500mv~<—400mv,或电阻率为 5 000 Ω ● cm~<10 000 Ω ● cm,钢筋截面损失率 为 5%~10% 3
承重构件大量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落,部分钢筋屈服或锈断,混凝土表面严重开裂,影响结构 安全。 承重构件钢筋锈蚀电位水平小于 — 500 mv,或电阻率小于 5 000 Ω ● cm,钢筋截面损失 率大于 10% 4

k)    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2。

表 C. 12   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混凝土表观完好,无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1
局部混凝土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5%,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 于 0. 5 m2 ,局部粗骨料外露,结构钢筋未出露2
较大范围的混凝土剥蚀 、掉角 、脱落及冲蚀,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5% ~10%,或单处面积为 0. 5 m2 ~1. 0 m2 ,局部粗骨料脱落,形成不连续的磨损面,结构钢筋未完全出露 3
大范围 的 混 凝 土 剥 蚀 、掉 角 、脱 落 及 冲 蚀 , 累 计 面 积 大 于 构 件 面 积 的 10%,或 单 处 面 积 大 于 1. 0 m2 ,局部粗骨料脱落,形成连续的磨损面,结构钢筋完整出露或冲毁断裂 4

T/CSPSTC 80—2021

l)    蜂窝 、麻面 、孔洞 、空洞及混凝土密实性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3o

表 C. 13   蜂窝 、麻面 、孔洞 、空洞及混凝土密实性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满足下列全部条件 :a)    混凝土表观完好,无蜂窝 、麻面 、孔洞 、空洞 ;b)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未发现疏松 、小孔洞等不密实现象,或混凝土空洞发育 1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较大面积的蜂窝 、麻面,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50%(累计长度小于或等于暗涵断 面长度的 50%) ;b)    局部混凝土孔洞 、空洞,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 10%(累计长度小于或等于暗涵断 面长度的 10%),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0. 5 m2 ,或最大深度小于或等于 20mm ;c)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仅发现零星的小孔洞等不密实区现象,或上述 b)   2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大面积的蜂窝 、麻面,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50%(累计长度大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50%) ;b)    较大范围的混凝土孔洞 、空洞,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10%~20%(累计长度为暗涵断面长 度的 10%~20%),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 1. 0 m2 ,或最大深度为 20mm~40mm ;c)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发现集中成片的混凝土小孔洞等不密实现象,累计面积小于或等 于构件面积的 20%(累计长度小于或等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20%) ,或上述 b)   3
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 :a)    大范围的混凝土孔洞 、空洞,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20%(累计长度大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20%),或单处面积大于 1. 0 m2 ,或最大深度大于 40 mm ;b)   混凝土密实性专项检测:发现集中成片的混凝土疏松 、小孔洞等不密实现象,累计面积大于 构件面积的 20%(累计长度大于暗涵断面长度的 20%) ,或上述 a)  4

m)    混凝土碳化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4o

表 C. 14   混凝土碳化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碳化深度均小于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0. 50倍且小于 15mm1
承重构件有少量碳化现象,且碳化深度为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0. 50倍 ~<1. 0 倍且小于 30 mm2
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部分位置出现碳化现象,局部碳化深度为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1. 0倍 ~<1. 5倍或大于 30 mm,混凝土表面少量胶凝料松散粉化 3
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全部测点碳化且碳化深度大于或等于实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 1. 5 倍 或大于 50 mm,混凝土表面胶凝料大量松散粉化 4

T/CSPSTC 80—2021

n)    砂浆强度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5。

表 C. 15   砂浆强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砂浆强度处于良好状态,砂浆推定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1. 1倍,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10. 0 Mpa1
砂浆强度处于较好状态,砂浆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90倍 ~1. 00倍,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 计强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8. 5 Mpa2
砂浆强度处于较差状态,砂浆出现缺损流失现象,砂浆推定强度为设计强度的 0. 75倍 ~ 0. 90 倍,平均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 0. 85倍,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7. 5 Mpa3
砂浆强度处于很差状态,砂浆出现严重缺损流失现象,砌体出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象,显著 影响结构承载力 。砂浆推定强度小于设计强度的 0. 75倍,平均强度小于设计强度的 0. 85倍,最 小值小于 7. 5 Mpa 4

。)    砂浆饱满度或松散区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6。

表 C. 16   砂浆饱满度或松散区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砂浆饱满,无松散区1
砂浆局部不饱满,或零散松散区分布,累计面积小于构件面积的 5%2
砂浆较大范围不饱满,或较大范围松散区分布,累计面积为构件面积的 5%~10%3
砂浆大范围不饱满,或大范围松散区分布,砌体出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象,显著影响结构承 载力,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 10%4

p)    结构体型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7。

表 C. 17   结构体型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与设计相符或优级于设计值1
基本符合设计要求,断面形态与设计形态基本无偏差,混凝土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 值偏小不超过 5 cm,砌体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值偏小不超过 10%2
明显偏离设计要求,断面形态与设计形态偏小超过 10cm,混凝土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 计值偏小 5 cm 到设计值的 30%,砌体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值偏小 10% ~30% 。结 构存在较明显异常变形现象 3
明显偏离设计要求,断面形态与设计形态偏小超过 20cm,混凝土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 计值偏小超过设计值的 30%,砌体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较设计值偏小超过 30% 。结构出 现严重的变形 、位移等现象,顶部地面变形明显超过规范允许值 4
注 :  SL191—2008中 3.2. 4规定 1级 、2级与 3级 、4级与 5级的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基本组合的 承载力安全系数 K 分别为 1. 35、1.20、1. 15,据此规定偏离设计值 30%为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但考虑到暗涵在 此体型下已实际长期运行,说明结构的实际安全富余度还是较设计高,因此危害程度等级最高确定为Ⅱ级 。

T/CSPSTC 80—2021

q)    接缝胶结物脱落等砌体缺陷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8。

表 C. 18   接缝胶结物脱落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1
砌体间砂浆局部脱落 , 脱落累计长度小于构件截面长度的 10%2
砌体间砂浆较大范围脱落 , 脱落累计长度大于构件截面长度的 10%3
注 :  接缝胶结物脱落是造成墙体变形垮塌的原因之一 , 发展过程是缓慢 、长期的 , 因此最高等级确定为 Ⅲ级 。

r)    植物根须穿入箱涵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19。

表 C. 19   植物根须穿入箱涵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箱涵内表观完好 , 无植物根须穿入1
箱涵内表面有少量植物根须穿入 , 根茎细小 , 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未见异样变形2
箱涵内表面有大量植物根须穿入 , 根茎较大 , 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有明显异样变形3
注 :  植物根须 、根茎对暗渠化河道结构的危害是缓慢 、长期的 , 以是否对结构形成实质性破坏为危害程度分级的 参考依据 。有无明显异样变形指标以直接观察为准 。

s)    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分布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0。

表 C. 20   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分布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承重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大于或等于 0. 75倍设计值);钢筋分布符合设计要求1
承重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设计要求的 0. 50倍 ~<0. 75倍 , 对钢筋耐久性有轻度影响;钢筋 分布基本符合设计要求2
承重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设计要求的 0. 50倍且小于 15 mm , 对钢筋耐久性有很大影 响 , 钢筋失去碱性保护 , 发生较严重锈蚀;钢筋分布大面积严重偏离设计要求 3
注 1:  根据 SL191—2008中 3. 1. 8 的规定 , 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 , 根据 SL 191—2008中 9. 2. 1 的规定其对应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设计值为 30 mm 或 45 mm 。注 2:  根据 SL677—2014中 4. 5. 1 的规定 , 保护层厚度的局部偏差为 1/4净保护层厚度 , 即 0. 75倍设计厚度及以 上为符合设计要求 。注 3:  因此规定偏差超过允许值偏差的 2倍(即厚度小于设计值的 0. 50倍)为严重不符合 , 对钢筋耐久性有很大 影响 , 则 0. 50倍 ~0. 75倍为有影响 。

T/CSPSTC 80—2021

t)    氯离子含量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1。

表 C. 21   氯离子含量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完好,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小于 0. 2%1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为 0. 2%~1. 0%,外源性氯离子侵入深度小于实测钢筋保护厚度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大于 1. 0%,外源性氯离子侵入深度大于或等于实测钢筋保护厚度3
注 :  根据 SL191—2008中 3. 1. 8 的规定,将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根据 SL 191—2008中 3. 3. 4 的规定,其对应最大氯离子含量设计值为 0. 2%或 0. 1%,这是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氯离子含量限值 。 因此,按  三类环境下氯离子含量最大设计值的 5倍(即 1. 0%,对于一类环境)为对钢筋耐久性有很大影响,在 0. 2% ~  1. 0%期间为有影响 。

u)    暗涵内空气和水体腐蚀介质等环境类别的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 C. 22。 表 C. 22   环境类别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定性 、定量安全检测指标危害程度分级
与设计预测的环境相符或好于设计预测环境1
与设计预测的环境基本相符,现状环境较设计预测偏差但不超过 Ⅳ级2
与设计预测的环境严重不符,现状环境较设计预测偏差超过 Ⅳ级3
注 :  环境类别分类标准,详见 SL191—2008中的 3. 1. 8。 暗渠化河道的环境类别分为三类或四类 。

T/CSPSTC 80—2021

附    录    D

(资料性)

暗渠化河道检测评估表格

暗渠化河道检测评估表格见表 D. 1~表 D. 20。

表 D. 1   暗渠化河道单元划分情况表

序号检查井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暗涵结构与地面 建筑简述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备注
         
    
    

表 D. 2   暗渠化河道内部淤积情况统计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单元编号暗涵内部尺寸淤积厚度 cm水面高度 cm备注
        
    

表 D. 3   暗渠化河道内部排口情况统计表

序号排污口 编号管径 mm管底标高 m平面    坐标 X平面   坐标Y排口类型材质探查是否 有污水备注
          

T/CSPSTC 80—2021

表 D. 4   暗渠化河道内部外观缺陷情况统计表

编号单元 编号缺陷 性质里程桩号缺陷描述截图名称备注危害程 度分级
 1      J(Z1) 渗漏 J(Z1)2十034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20 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 水,可见泥沙堆积J(Z1)2十034-   左边墙底部渗漏  Ⅲ
 2钢筋露 筋锈蚀J(Z1)2十036~  J(Z1)2十036. 5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40 cm 钢筋锈蚀,混凝土表层脱 落或凸起,钢筋露出J(Z1)2十036- 左露筋  Ⅱ
 3 渗漏 J(Z1)2十038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20 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 水,可见少量泥沙堆积J(Z1)2十038-   左边墙底部渗漏  Ⅲ
 4 渗漏 J(Z1)2十048左 边 墙 底 向 上 约 20 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 水,可见少量泥沙堆积J(Z1)2十048-   左边墙底部渗漏  Ⅲ
 J(Z1)2十034-左边墙底部渗漏 J(Z1)2十036-左露筋
 J(Z1)2十038-左边墙底部渗漏 J(Z1)2十048-左边墙底部渗漏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表 D. 5   各单元混凝土强度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实测混凝土强度 推定值对应混凝土强度 等级危害程 度分级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105J(Z1) —1J(Z1)2十060. 0~J(Z1)2十031. 029顶板 :37. 6 Mpa 侧墙 :30. 0 Mpa顶板:C35 侧墙 :C30V
J(Z1) —2J(Z1)2十031. 0~J(Z1)1十980. 051顶板:35. 2 Mpa 侧墙 :29. 7 Mpa顶板:C35 侧墙 :C25 V
J(Z1) —3J(Z1)1十980. 0~J(Z1)1十955. 025顶板:35. 2 Mpa 侧墙 :29. 7 Mpa顶板:C35 侧墙 :C25 V

表 D. 6   各单元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直径及间距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 里程桩号长度 m 单元编号 单元桩号长度 m实测钢筋直径及间距 mm实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Dnemm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105 J(Z1) —1 J(Z1)2十060. 0~J(Z1)2十031. 0 29顶板:主筋 φ18@153,箍筋 φ12@175;侧墙:主筋 φ16@158,箍筋 φ10@205顶板:主筋 29. 95,箍筋 43. 82;侧墙:主筋 13. 50,箍筋 21. 87
  J(Z1) —2  J(Z1)2十031. 0~J(Z1)1十980. 0  51顶板:主筋 φ18@149,箍筋 φ12@169;侧墙:主筋 φ16@159,箍筋 φ10@199顶板:主筋 29. 68,箍筋 49. 61;侧墙:主筋 15. 26,箍筋 22. 43
  J(Z1) —3  J(Z1)1十980. 0~J(Z1)1十955. 0  25顶板:主筋 φ18@149,箍筋 φ12@169;侧墙:主筋 φ16@159,箍筋 φ10@199顶板:主筋 29. 68,箍筋 49. 61;侧墙:主筋 15. 26,箍筋 22. 43

表 D. 7   各单元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 里程桩号长度 m 单元编号 单元桩号长度 m混凝土碳化深度钢筋保护层厚度mm混凝土碳化深度 平均值/钢筋    保护层厚度危害程 度等级 备注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 105J(Z1) —1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298. 58. 08. 029. 950. 27V顶板
11. 510. 511. 013. 500. 81右侧墙
J(Z1) —2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519. 58. 08. 529. 680. 29V顶板
7. 57. 57. 515. 260. 49V左侧墙
J(Z1) —3J(Z1)1十980. 0~ J(Z1)1十955. 0258. 08. 08. 029. 120. 27V顶板
9. 58. 09. 014. 770. 61左侧墙

表 D. 8   各单元钢筋锈蚀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钢筋锈蚀实测值钢筋状态危害程度 等级备注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105  J(Z1) —1 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  29—256mv~—162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顶板
—266mv~—195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右侧墙
  J(Z1) —2 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  51—284mv~—232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顶板
—274mv~—185mv有锈蚀活动性 , 但锈蚀状态 不确定 , 可能锈蚀左侧墙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图片[1]-暗渠化河道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深圳市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官网

表 D. 9   各单元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氯离子含量危害程度备注
g/g%
   1   J(Z1)   J(Z1)2十060. 0~ J(Z1)0十955. 0   1 105J(Z1) —1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290. 0024250. 242 5顶板
0. 001 3350. 133 5右侧墙
J(Z1) —2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510. 0013880. 1388顶板
0. 001 7650. 176 5左侧墙
J(Z1) —3J(Z1)1十980. 0~ J(Z1)1十955. 0250. 000 8530. 085 3顶板
0. 001 9950. 199 5左侧墙

表 D. 10   各单元砂浆强度检测一览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里程桩号长度 m单元编号单元桩号长度 m贯入深度平均值 mm抗压强度换算值 Mpa危害程度 等级备注
   1   J(Z1)   J(Z1)1十670. 0~ J(Z1)0十590. 0   1 105J(Z1) —7J(Z1)0十670. 0~ J(Z1)0十640. 0307. 302. 4左侧墙
7. 332. 4右侧墙
J(Z1) —8J(Z1)0十640. 0~ J(Z1)0十610. 0307. 482. 3左侧墙
7. 282. 4右侧墙
J(Z1) —9J(Z1)0十610. 0~ J(Z1)0十590. 0207. 222. 5左侧墙
7. 112. 6右侧墙

T/CSPSTC 80—2021

表 D. 11   暗渠化河道运行维护设施检查情况统计表

序号检查井编号井口标高 m平面坐标 X平面坐标Y隐患描述
1JZB-0167. 55120789. 4734911. 92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2JZB-0267. 52120792. 5934910. 00井口盖板封堵
3JZB-0366. 28120837. 8134937. 47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4JZB-0466. 39120841. 6734936. 05井口盖板封堵
5JZB-0564. 15120864. 0735007. 93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6JZB-0663. 88120889. 2935050. 90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7JZB-0763. 76120915. 3335095. 73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8JZB-0863. 73120922. 5735107. 98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
9JZB-0963. 69120939. 2735126. 99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井壁有裂纹
10JZB-1063. 77120986. 3635099. 81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井壁有裂纹
11JZB-1163. 06121008. 8535094. 66爬梯轻微锈蚀,防护网缺失,井壁有裂纹

表 D. 12   水面线成果表

  里程桩号  单元编号 现状(淤积)水面线m 规划(清淤)水面线m 涵顶高程 m 堤顶高程(左右岸取低值)m  备注
J(Z1)1十590. 2J(Z1) —3—356. 4456. 4457. 0462. 77     单孔 4. 0 m× 2. 0 m箱涵
J(Z1)1十700J(Z1) —2—657. 9257. 6558. 2563. 80
J(Z1)1十800J(Z1) —2—359. 0258. 7659. 3564. 66
J(Z1)1十900J(Z1) —2—160. 1359. 8460. 4564. 69
J(Z1)2十000J(Z1) —1—261. 2460. 9361. 5567. 53
J(Z1)2十061. 40J(Z1) —1—161. 8961. 6262. 2267. 20

T/CSPSTC 80—2021

表 D. 13   单元过流能力指标化安全评估表

序号检查井编号单元编号暗涵内部尺寸 m淤积厚度 cm单元安全等级
  1  J(Z1)J(Z1) —1  4. 0× 3. 50~7
J(Z1) —20~11
J(Z1) —33~15

表 D. 14   河道过流能力评估表

序号河道名单元编号暗涵内部尺寸淤积厚度 cm单元安全等级河道安全等级
  1  JJ(Z1) —1—1  4. 0 m× 3. 5 m0~7  Ⅳ
J(Z1) —1—20~11
J(Z1) —1—33~15

表 D. 15   墙体垮塌 、变形隐患安全评估

里程桩号墙体垮塌 、变形情况位置评估
  (Z1)1十595~ J(Z1)1十603左 边 墙 变 形 , 面 积 约 为  8. 0 m (长) × 2. 6 m(高) ;最 大 形 变 量 0. 3 m,距涵底高约 1. 7 m 。涵顶 左侧 可 见 明 显 沉 降 , 沉 降 量 约 17cm  左边墙  结构不满足要求,建议整体拆除重建
J(Z1)1十904~ J(Z1)1十908右边墙顶部轻微形变,可见渗水右边墙顶部结构不满足要求,建议整体拆除重建

表 D. 16   裂缝隐患安全评估

里程桩号缺陷类型缺陷位置裂缝限值 mm评估
J(Z1)1十610~ J(Z1)1十590涵顶可见众多间距约 20cm 呈平行状的微小裂缝,可见 渗水 顶板 0. 3限值范 围 内 裂 缝,但 伴 有 渗 水 , 为 贯穿性 裂 缝,应 进 行 加 固,控 制 裂 缝进一步扩大

T/CSPSTC 80—2021

表 D. 17   树根穿入缺陷评估

里程桩号树根渗入情况位置
J(Z1)1十983~J(Z1)1十973右边墙距涵底高约 2 m树根穿入,沿墙体四处延伸右边墙
J(Z1)1十975. 5~J(Z1)1十976. 5左边墙距涵底高约 2. 5 m树根穿入,沿墙体四处延伸左边墙
J(Z1)1十972. 5~J(Z1)1十972左边墙距涵底高约 1. 7 m树根穿入,沿墙体四处延伸左边墙

表 D. 18   接缝 、预留口 、墙体渗水隐患安全评估

里程桩号接缝 、预留口 、墙体渗水情况评估
J(Z1)2十048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可见少量泥沙堆积          对 堵 塞 的 排 水 口 进 行 疏 通,重 新 对 废 弃 出 水 口 进 行 封 堵 , 对 形 成 的 空 洞 进 行  局  部  加 固,对 失 效 部 分 伸 缩 缝 进 行重新止水
J(Z1)2十034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2十029~J(Z1)2十028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3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2十027右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2十020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2十015. 5~(Z1)2十014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3个渗漏点,可见流水,可见泥沙堆积
J(Z1)1十996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处渗漏痕迹,未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95右边墙底向上约 3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81右边墙底向上约 20cm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可见大量泥沙堆积
J(Z1)1十972. 5~(Z1)1十970左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1个明显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66~J(Z1)1十958右边墙底向上约 20cm 有 4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39左边墙底向上约 1. 2 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937右边墙底向上约 7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74~J(Z1)1十870右边墙底向上约 50cm 有 4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28左边墙底向上约 1. 3 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09~J(Z1)1十806右边墙底向上约 40cm 有 1个渗漏点,可见流水,无泥沙堆积
J(Z1)1十806环向结构缝渗漏,涵顶结构缝周围可见大面积潮湿

T/CSPSTC 80—2021

表 D. 19   单元 、河道结构安全及耐久性指标化评估表

 序号 河道名 里程桩号长度 m 单元编号 单元桩号长度 m独立结构(部件)安全等级单元 安全 等级河道 安全 等级
        1        J      J(Z1)2十060. 0~J(Z1)0十955. 0        105  J(Z1) —1 J(Z1)2十060. 0~ J(Z1)2十031. 0  29顶板V  Ⅱ        Ⅱ
左侧墙
右侧墙V
底板V
  J(Z1) —2 J(Z1)2十031. 0~ J(Z1)1十980. 0  51顶板V  Ⅱ
左侧墙
右侧墙
底板V
  J(Z1) —3 J(Z1)1十980. 0~ J(Z1)1十955. 0  25顶板V  Ⅲ
左侧墙
右侧墙
底板V

表 D. 20   暗渠化河道运行维护设施安全评估表

 序号检查井 编号井口标高 m平面    坐标 X平面   坐标Y 隐患描述运行维护 使用性安全   防护性安全 等级
1JZB-0167. 55  爬梯轻微锈蚀 , 防护网缺失不影响有安全隐患
2JZB-0267. 52  井口盖板封堵影响有安全隐患
3JZB-0366. 28  爬梯轻微锈蚀 , 防护网缺失不影响有安全隐患

T/CSPSTC 80—2021

参    考    文    献

[1]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2]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3]    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4]    GB 50199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5]    GB 50201   防洪标准

[6]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7]    GB/T 5080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8]    GB/T 51187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

[9]    GB/T 51355   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

[10]    CH/Z3017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

[11]    CJJ18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12]    DL/T 5251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缺陷检测和评估技术规程

[13]    HJ91. 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14]    JGJ/T 2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15]    JTG/T H2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16]    SL44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17]    SL 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18]    SL/T 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19]    SL/T 291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20]    SL 65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

[21]    SL 677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22]    SL 744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23]    SZDB/Z330   室外排水设施数据采集与建库规范

[24]    T/CECS0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25]    深圳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质量标准    (深圳市水务局 2015年 9 月 )

[26]    深圳市地面坍塌隐患检测技术导则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0年 8 月 )

[27]    深圳市排水暗涵安全检测与评估暂行指南    (深圳市水务局 2020年 11月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